被遗弃的祖祠

标签:
历史旅游杂谈 |
端午节包粽子,这一风俗流传已久。各地大多是传说为纪念屈原而形成。世纪之初,在晋源区看望老领导时,在饭桌上听到了另一种说法。晋源区民间历代相传,端午节包粽子是纪念治水之神台骀,这个习俗早于纪念屈原的时代。
台骀在山西是治水之神,早于大禹。在史书《左传》中就有记载。《左传.昭公元年》中“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 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
《左传》的这段记载是研究台骀最可靠的文献资料,它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远古时候的部落首领金天氏,有个儿子名叫昧,任当时部落联盟的玄冥师,即水官。昧生了允格、台骀两个儿子,台骀继承父业尽职尽责,也能胜任其官职。台骀曾疏通山西境内的汾洮二河,有专家考证,汾指汾河下游,霍山以下。洮河指今位于闻喜县境内的涑水河。还治理了太原境内的大泽,保障了太原一带人民的生活。台骀治水有功以后,被分封到汾河流域。台骀得到后人的祭祀,人们追念他,尊他为汾水之神,于各处建庙奉祀,王郭村台骀庙是山西省众多台骀庙中建筑最早的一座。
当地民间有传,“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工程设计指挥者不是大禹,而是台骀。据说当年台骀领人凿通灵石口时,不分昼夜,非常辛苦,老百姓用芦苇叶包裹糯米、红枣,煮熟后置放竹筏上顺流而下,犒劳台骀。其后沿袭成俗,就留下了五月初五包粽子的习俗。
台骀神庙在汾河流域先后建有多处。现存侯马、宁武、太原晋祠和王郭村四座。在这四座庙宇中,太原晋祠中的台骀庙最有名;而位于今侯马市西北约5公里处、汾河之阳、以台骀命名的台神村的台骀庙建筑群,则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
晋祠中的台骀庙是明代东庄高汝行所建,传说高汝行任浙江按察副使赴浙拒倭,途中涉江遇风浪,而救其脱险者,自称叫台骀。为感神恩,修建了台骀庙。
王郭村台骀庙在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汾水川祠,一名台骀神庙、昌宁公祠,在王郭晋泽南 后人立庙祀之。节度使卢钧不欲名之,改以是名。晋封昌宁公,宋封灵感元应公,赐额曰宣济庙,有掌禹锡所撰碑。明洪武七年重修,有司岁以五月五日祀焉。”县志中所载宋代掌禹锡《重修昌宁公庙碑记》对王郭村台骀庙的始建年代没有明确提法。只是一句“晋阳境中,博洵郡祀,最越前古”。有学者考证,与台骀庙一步之隔的明秀寺有碑载“创于汉”,那“最越千古”的台骀庙自然要比明秀寺早得多。
从宋代掌禹锡碑记“举其成屋八十有二楹”之载,可知唐末五代以后重修时尚有房屋 80多间。应该是一处规模很大的古庙群。
怀着对台骀的崇敬,寻找到了王郭村。村口的明秀寺正在维修。向寺内的一位老人问起了台骀庙。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老人讲:“台骀庙在老辈人那时,比村子占地都大,解放前端午节,县官都来这里祭拜。那时的村子里连摆好几天庙会,十里八乡全都来。满清让烧了,文革全毁了。”老人说到激动处,见我背着相机,站起身来,让我跟他走。进了天泉小区,在已经盖好的楼房边上,有三间摇摇欲坠的平房。走近一看,平房比小区的地面低了有近两米,平房前不到三米处就是建筑垃圾,平房门前杂草丛生。平房上的天窗玻璃碎了一块,两块开着大口子。平房门前几块砖架着一块水泥板,上面散放着几块糕点,门里插着一束绢花。老人没有下来,只是指了指那平房。我走下来,近距离才看到,破旧的门框上钉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繁体字的《台骀庙遗址》,底下写着“中华张氏修复委员会
http://s14/mw690/001czvd9zy7ogTqRMW9ed&690
http://s14/mw690/001czvd9zy7ogTq8aJf9d&690
http://s15/mw690/001czvd9zy7ogTqhZAqfe&690
http://s12/mw690/001czvd9zy7ogTpQ5iXbb&690
从这个平房出来,带我来的老人还在。赶紧向老人请教,这与张氏有什么关系。老人长叹一声。“台骀是张姓的老祖先,这底下就是老祖先的大殿,房子是当时临时在大殿地基上盖了作仓库的。神像是文革中垒在砖墙里才保存下来的。”“电视上说,全国姓张的有一亿人,一人一分钱,也把老祖先的庙修起来了。”老人摆摆手,转身慢慢走了。
我再仔细的看了看这摇摇欲坠的平房,怎么也无法把它与张氏祖先的祭祀之地联系起来。
回来后,查找资料,这才知道,地方文史研究者王剑霓先生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吴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和《左传.昭公元年》中有关记载,考证出少吴的儿子挥观弧星,发明弓箭,被赐姓为张。挥生昧,昧生允格、台骀,同为张姓始祖,王郭村台骀庙亦为张氏开宗立姓的祖地。又说张氏始祖挥公的父亲少吴号“青阳”,王郭村西南有“青阳河”、“青阳庙”即是其封地。台骀虽然是被当做“汾水神”、“雨神”来供祀,但他是张氏三世始祖,在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不了一世祖、二世祖的情况下,说台骀庙是张氏祖祠,也是顺理成章,无可非议的。尽管汾河流域山西其他地方也有台骀庙,但王郭村台骀庙历史最久;且有《左传.昭公元年》“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之句,足以证明张氏祖地在太原。更何况明清两朝许多张氏家谱自己就说祖地在山西太原。 如明嘉靖《张氏统宗世谱.本源记》“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所属之地今太原县有庙存焉。”清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本源宗支》“尹城派始祖挥公,所居之地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有庙存焉” 所居张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里即今王郭村。 张氏谱牒研究展开以后,很快为社会所瞩目。
有学者进一步考证,王郭村西五里天龙山东麓神仙峁下有青阳河,古有青阳庙,祀张氏先祖少昊青阳,有张孟谈配享。战国初,张孟谈相赵襄子抗智伯解晋阳之围,功成身退,隐于“负丘”,即此。南有张氏祖茔,张家坟沟。再南为南峪,有张三丰墓。王郭村内有明、清张氏民宅古建、张家巷等,皆张氏古迹。台骀不仅是一位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受到后人的尊敬,他还是张氏先祖。台骀神庙——张氏祖祠无疑是海内外张氏寻根谒祖的圣地。
看到这里,不由得合上书本,为张姓叹息。晋祠内的王琼祠成为王姓祖祠,吸引海内外王姓前来认祖归宗。而不远处的张姓祖祠,却冷落毁弃成那个模样。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汉初张良,奇谋良策辅佐刘邦得天下,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医圣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大将张飞、张辽;唐代诗人张继,书法家张旭;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中国道教创始宗师(张天师)张道陵;武术宗师张三丰;清明上河图画家张择端;抗日名将张自忠;著名画家张大千;不胜枚举。
张姓起源现有三种说法:一是河南濮阳说;二是山西太原说;三是河北清河说。在这三种说法中,太原说史料和根据充分,倾向者亦多。河南濮阳修建了挥公陵园,河北清河修建了张氏祖庭,且每年举办全球张氏祭祖仪式。而山西太原占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以及现成的历史遗迹,却任其废弃,搁置一旁。张氏后人遍布全球,又有几人还知道老祖先是治水之神?又有几人知道,太原市王郭村台骀庙是张氏祖祠?
几年后,再次来到王郭村,天泉开发公司在台骀庙遗址以东几百米处建了一个青石台基、木结构的大殿,将原台骀庙的塑像搬迁到了这个大殿里。悬山式的屋顶与殿的比例给人以不协调之感。道路与大殿不是正对面,让初来乍到的人有点怪怪的感觉。大殿前又在开挖,不清楚是否又要建什么。殿门紧锁,我们到旁边的超市询问拿钥匙的人时,一位骑车前来超市买东西的中年人告诉我们,钥匙在天泉公司,天泉公司倒闭了,老板跑了。我们顺口问,怎么能倒闭了?回答我们一句话“不敬祖宗,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