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学长学姐帮帮看之英语笔译
(2014-04-08 17:01:21)上海外国语大学 桑秋波
2014年3月我获得了北京语言大学第三届国际口笔译大赛笔译汉译英组一等奖,得奖归功于自己多年的努力,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应北语高翻的邀请,简单谈谈自己学习笔译汉译英的经验。
先介绍一下自己教育背景。
中学时期就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课经常跑到英语组教研室问很多的问题,求各种资源。当然,最感兴趣的,可能也是很多人会批判的,就是语法和词汇。我所在的宁中是浙江省省重点,高一分班考时考的是“物理+数学+英语”,最后我被分入理科实验班,考虑到前两门学科并不是我拿手项目,应该是英语成绩的突出让我进入理科实验班。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后来的汉译英学习中起作用,那就是浓厚的兴趣和初中扎实的基础。
宁波中学的英语老师Lilian
高一上学期,我把高中需要学习的语法全部看完,开始大量做练习题,不理解的地方就去问教Lilian
讲到词汇,我在高一和高二暑假分别背了两本淘金式单词书,词汇量分别是6000和8000。这两本书让我背得如痴如醉,书里很多词汇都是四六级和考研英语的,比如precipitate/facilitate这样的难度的词汇;assume和presume,asunder和sundry以及bath和bathe这样的词汇辨析,背完这些词汇基本让我到大三都不用特地背单词。所以,及早形成一个巨大的词汇量储蓄囊是很有好处的,我不推崇一味背单词,但至少背个一两本,高中时背四六级和大学高年级时背GRE就是挺好的选择。当然,阅读、听歌和看美剧是个更科学的词汇积累方式。
中学六年,我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一个字“问”。问了,你就得到额外的知识和信息,结合任志宏、王后雄主编的教辅,就容易形成自己的英语学习体系。比如,对于“特殊疑问句作宾/表语”,我就形成自己的理解体系There
中学六年看似琐碎的努力,看似典型的中国式英语学习法,看似没用的语法和词汇辨析积累,都在未来做汉译英时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词汇量大的人很多,“主动词汇量”大的人并不多,你或许认识很多词,但是可否信手拈来?学翻译得经常拷问自己。比如,我在SAI做法医同传时,碰到一个词“面相”,我就会思考能否不假思索地说出对应的中文,physiognomy?如果拼写这个单词,能否保证一个字母不落?能否立刻提供另一个译本(facial
进入大学,摆脱了高考的压力,不应该再将自己束缚于教材或者单词书,多阅读多涉猎才是。
大三之前,我都没看美剧,虽然当时越狱、绝望主妇、迷失很火,我看的是《21世纪英文报》和《疯狂英语阅读版》,后者每本都附送录音,读起来更有一番味道。少找对象,多读书,多看报。阅读这些母语人士撰写的文章对提高自己的英语文章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刚开始碰到自己的汉译英用词简单的情况不必放在心上,凡事都是从简单开始,而且能用简单的英文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
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大三开始正式学习汉英、英汉翻译,而大三本身就是迷茫的时期:找实习、找工作、找兼职、考证,课程也安排得比较紧凑,这时候就需要你考虑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于我而言,我要继续深造,我要做好笔译,为以后的口译打好基础。
如果立志做一名翻译,大三开始要大量接触高质量的英语材料,比如《经济学人》、《英语世界》、《英语学习》等等,还可以访问一些外媒的网站如BBC,
不管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要记住两句真实且残酷的话,“最好的译者是天生的”、“翻译是练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这两个真理越早意识到越好。如果要测试自己水平,可以拿上一份上外英专考研翻译卷和北外高翻考研翻译卷,翻译汉译英部分,如果错误率很低(不得超过5%,有些公司规定1%,有些规定0.1%)而且表达算地道,可以考虑选翻译这条路。
看到这里,不难发现,重点并不是翻译怎么学,而是英语可以怎么学。“听说读写译”,译是放在最后的,也是最考验综合能力的。由于汉译英最能考验英语的表达水平,所以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汉语原文的理解肯定没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为原文“解毒”,但也不能过度使之而变为改写。所以,很多译者做多了翻译,语言质量会下降或者停滞不前,这时候就需要多阅读多思考,我的做法是年轻时先着力提升语言质量,时不时地补给营养,这样英语能力下降的速度会减缓,而30岁左右就能基本定型。
讲完了英语的学习,我们还需要搭建英汉双语的桥梁,这样才能真正地进入汉译英学习的殿堂。这部分要做的就是对照阅读他人的译文,如果想尽快掌握某种领域的汉英翻译,我们可以阅读平行文本(parallel
尽管我所做的翻译超过一百万字都是非文学汉译英,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文学汉译英,所以我读的文学翻译类书籍和教材比较多。其中,有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后面也有各种题材的非文学翻译,书中的修辞格翻译是亮点,能帮人解决很多诗歌翻译和散文翻译的难题),张培基的四本《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最近出了第四本,前两本一定要细读,第一遍可以直接翻也可以当做精读来看,我在第一年读研时把精彩的表达全部记在本子上再录入电脑打印出来经常反复看,我考了3年研,也就看了3年,已经烂熟于心,第三年试着模仿作者翻译了20篇散文),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书籍(这是我本科论文《周杰伦“发如雪”翻译研究》的一部分文献来源,对于我大四翻译《还珠1》《还珠2》的诗词歌赋和研一、二翻译《甄嬛传》里的诗词歌赋有着很大的影响。当然我要博采众长,不会去做一个mechanic
基本上能做到这些,翻译实践就问题不大。我们给翻译公司投简历的同时可以附上自己的口译录音和笔译作品,文学和非文学的都要有(后者为重),也可以托付身边的老师,不要怕开口或者发邮件。我们一开始不应太在意价格,而应把翻译看成艺术品精雕雕琢。这时候也要参加很多比赛,一方面能够迫使自己写出最棒的译文,另一方面或许能给简历添上漂亮的一笔。有可能的话,大家可以去参加上海高口和国家人事部CATTI考试,从三级口笔译开始考。
不过,一定要分清考证和实践的关系。很多老翻译一辈子没去考CATTI,照样接活接到手软。翻译公司也并非全看翻译证书,不管你是应聘口译还是笔译的工作,上来先翻译两段就能很快测出水平的高低。所以,考证是a
汉译英,说到底,就是看英语的表达能力,除了看一些上文提到的高质量英文,还要多听大牛的翻译课。如果说宁中的Lilian
可以说,听了史老的研究生课《论语翻译》和博士生课《十四行诗》,我的英文质量和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大牛交流的感觉也同样酣畅淋漓。可惜这样的人并不多,大家要多留意多珍惜,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说,且行且珍惜。希望大家在后高考时代选课不要再考虑学分多少、是否点名、考试难易这些在毕业后没有太大意义的因素,而是要考虑到上外英院所一直推行的人文思想培养和个人境界提升。不管什么专业,都要学点文史哲,但也不要带着一股书生的酸溜味儿(pedantic
可见,汉译英要做好,需要这么几个因素,缺一不可:坚实的语法基础,巨大的“主动词汇量”,灵活多变的结构,大量高质量的双语阅读,当然还有敢于“问”。
有人说翻译是一个很personalized
不要怕问,不要怕多问一句“为什么”。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自我的修炼。
进大学时,我的导师和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要做学问先学会做人”。学翻译、学英语很容易走入自说自话的死胡同,也容易为了分数整出一个“甄嬛传”,从而纠结在考试和分数上。翻译需要跟学院派保持亲密的关系,也需要和它保持一定距离,不断地实践,但不要只实践而不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