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iddle/41a3e279g9fadfef2ab1e&690
http://s10/middle/41a3e279g9fadff206f99&690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属柳州市所辖。东临融安县,南连柳城县,西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接壤,北与贵州省从江县,东北与三江侗族自治县毗邻,行政区域面积4624平方公里,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融水镇,县城位于东经109°14′,北纬25°04′。支柳铁路和融江过境。融水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秦时属郁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潭中县,属桂林郡。南齐建元三年(公元481年)置齐熙县,同时又置齐熙郡,郡县治所均在今融水镇。南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在今融水镇对岸水东村置东宁州,此时州治与郡治隔江相望。隋初撤销齐熙郡;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东宁州改为融州,齐熙县改为义熙县;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复撤融州,将义熙县并入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设融州,辖义熙、武阳、黄水、安修四县;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义熙县为融水县(此为融水得名之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融水县为融水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为融州。此后五代十国时期沿袭融州,辖融水县。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融州为融水郡,崇宁年间升格为军州,置清远军节度使;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为乾南路帅府;大观三年为下都督府。元朝时期置安抚司;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置融州路总管府,二十二年降为散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融水县并入融州,洪武十年降州为县,称为融县,属柳州府。清朝融县名称不变,属柳州府。民国时期仍称融县,先后隶属柳州府(公元1912年)、柳江道(公元1913年)、柳江区行政监察委员会(公元1926年)、柳州民团区(公元1930年)、柳州行政监督区(公元1934年)、第四行政区(公元1940年)、第二行政区(公元1942年)、第十五行政区(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至1952年7月融县隶属柳州专区。此间,1951年7月,融县人民政府从融水镇迁至长安镇,于次年9月成立融安县;1952年11月,以原融县中区为主,先后从罗城县、融安县、三江县和贵州省的从江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了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属宜山专区;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区更名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至1958年改属柳州地区;1966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改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
融水有着两千年的历史。这里山清水秀、古迹繁多。明代大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这里停留驻足13天之久,在《徐霞客游记》中留有一万多字记载和一幅插图。"元宝山--贝江"于1987年列为省(区)级风景区,元宝山于1994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贝江风光风情游"是90年代初期崛起的一条旅游热线,年均接待近10万中外游客。那独具特色的苗寨、清澈的贝江、藏着"野人之迷"的元宝山、有着历代摩崖石刻的真仙岩(老君洞)、佛教胜地老子山、传出神秘鼓乐声的古鼎龙潭……让游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镇南有真仙岩,岩中老君洞景色独特,洞内多古碑刻,其中有南宋嘉定年间(13世纪初)刻制的"元佑党籍碑",是研究宋代新旧两党派系激烈斗争的主要历史资料。
镇南有真老君洞内多古碑刻,其中有南宋嘉定年间(13世纪初)刻制的“元佑党籍碑”,是研究宋代新旧两党派系激烈斗争的主要历史资料。
大苗山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全县有各种大小民族节日、集会近百个,较大的有十多个,有"百节之乡"的美称。规模巨大、影响较大的苗族节日有过苗年、安太芦笙节(农历正月十三日)、香粉古龙坡会(农历正月十六日)、安陲芒蒿节(农历正月十七日)、洞头二月二节(农日)"六月六")和斗马节、拉鼓节、过场节、闹鱼节等等。从开始,月26日都举办"中国芦笙·斗马之乡--融水芦笙·斗马节",苗族人民热忱欢迎四方游客来大苗山作客。
苗族还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各种形状的芦笙林立,各种色调的锦旗飘扬,青年男女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佩戴精致的项链等饰物,吹着悦耳的芦笙,跳起那多姿多彩的芦笙踩堂舞、拉鼓舞、敬酒舞、芒蒿舞、踩脚求爱舞等,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这些原始古朴的节目、独特的木楼建筑、手工精巧的服饰、别有风味的民族餐饮、奇异的恋爱婚俗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
更多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文章:
1、膜拜了:【南宁苗族苗年节的由来与发展】
2、苗族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我在大苗山的那些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