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飞人南美四国行(十四)库斯科:太阳神殿、武器广场、萨萨瓦曼

标签:
空中飞人南美四国库斯科太阳神殿萨萨瓦曼武器广场 |
分类: 异国风情 |
今天继续早起,赶早上7点的飞机到库斯科。

库斯科古城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在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之下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职能。当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占领这块土地时,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但同时又在这衰落的印第安城内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和宫殿。


11世纪印加帝国初期,皇帝曼科卡巴克主持兴建了这座城市,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之后,在辽阔的印加帝国时代达到它的顶峰,库斯科发展成为帝国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是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中心。帝国的社会组织是非常等级制的,这种观念影响了城市的设计布局。

在印加帝国统治下,库斯科是一座用巨大石头装饰外部与广场接壤的城镇。殖民者保持着泥瓦建筑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新的建筑结构。数量众多的狭窄的石板街道在印加泥瓦建筑的两个城墙间蜿蜒,就像石头走廊。巴洛克和混合风格的教堂圆屋顶与城市广场毗邻。离市中心稍远的地方,分布着白色外墙的低矮民居。尽管库斯科的地形高低起伏,印加首都依据直角方式设计。直线的布局和中央广场为库斯科提供了四条道路连接帝国的行省,而且反映出文艺复兴的都市规划原则适用于新世界的城市规划。

1533年11月15日西班牙殖民者攻破了这个城市,使之遭到毁灭的命运(另一资料: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接管了库斯科城)。经过内战岁月之后,城市在同一时期与波托西并入秘鲁总督管辖区,利马城成为首都。城市化发展时期,库斯科印加城市的布局得到保护。

太阳神殿(Coricancha)这座奇异的建筑原本是印加人最神圣的一座太阳神殿,是伟大的印加国王帕查库提的杰作之一。太阳神殿始建于11世纪,在当地语言中Coricancha是金色外壳的意思。太阳神殿具体什么样如今已不得而知,据说在印加帝国最鼎盛的时期,这是一座“镀金”的神殿,内外墙壁都被黄金所覆盖,一共用了七百片两公斤重的金片。太阳神殿是由几个不同神殿组成的建筑群,分别供奉着印加神话中的神灵:Inti(太阳神)、Mama Quilla(月亮女神)、Illapa(雷神)、El Creador(印加创世神Viracocha)、Las Estrellas(星星)和El Arco Iris(彩虹)。神殿内有黄金神壇,及许多由黄金白银打造、与实体相当的农作物供丰年祭用,但现今仅能看到巨石的建筑架构,所有的贵重金属、宝石,都在西班牙人初到库斯科时被掠夺一空了;被西班牙人俘获的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的赎金绝大多数来源于这里。

修道院的内部可以看到部分经过修复的太阳神殿的房间。


这是遗留下来的两个会议厅,叫彩虹殿(Temple of the Rainbow)和闪光殿(Temple of Lightning)。这间会议厅墙上的壁龛是在举行仪式时放置圣物用。据说房间中间的那块大石头是祭奠时杀生用的砧台。


在印加,建筑所用的石材代表了建筑的等级。最高级建筑以规整方型巨石建造,其次为不规则巨石,再次为小型不规则石块。库斯科太阳神殿所用的石块不仅巨大,而且异常光滑;当年建神庙时印第安人还没有铜铁,武器还是木棍加石块,在缺乏金属工具的年代,建造房屋的石头被打磨得如此方方正正,光滑细致,石头之间根本不用任何粘合剂,却严丝合缝,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连一张纸也无法插入,牢度坚固无比,令人难以想象!

神殿的模型。

在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因蒂是最重要的神祇之一。相传,太阳神因蒂派出一双儿女来到人世间。他们在金杖的引领下选择库斯科作为首都定居,由此建立印加帝国。作为“太阳之子”,印加国王教会人们开荒种地、修建房屋和纺线织布,并在库斯科用最精致的建筑材料为因蒂修建了高大的神殿。

这是印加帝国留下的石墙。因等级高被切割的非常规整,回来查看资料才知道,在库斯科有许多这样的石墙,其中一段印加古墙有一块十二边型印加石,是大家必看的景点,可惜之前不知道,错过了。



是墙内的结构。


这片巨大的金箔画是1613年,第9代萨帕.印卡帕查库.特克(Pachacútec,1438-1471年在位)的后裔绘制的太阳神殿中的众神像。

下图来自网络。在印加神话中,创世神维拉科查(Viracocha)有一个儿子,即太阳神因蒂(Inti)和两个女儿,月亮女神基利亚玛玛(Mama Killa)和大地母亲帕查玛玛(Pachamama),还有其它众神,如雷电之神尤拉帕(Illapa)、少女之神查斯卡(Chaska)、海洋之神科查玛玛(Mama Qucha)等。

神庙的大部分建筑都被西班牙人拆除了,遗址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小公园。花园中心的草坪上由摆成弧形的方块石围着修剪出的图案——最上面是老鹰,下面左右分别是美洲狮和蛇。印加人的世界是三元的,天、地和地下,分别对应神界、人间和冥界,且分别以秃鹰、美洲狮和蛇作为象征之物。所以经常可以在印加的图腾里看到这三种动物。还有说老鹰代表自由,美洲狮代表力量和权利,蛇代表生命。


圣多明戈教堂正面。

圣多明戈教堂侧面。

圣多明戈教堂外墙上的十字架很特别。十字架的主体由立体织金的彩缎包裹,双肩垂下两条白丝绸,腰间也系着白丝绸,如同一个人体。十字架左右两端还伸出两只手,头部位置顶端的石头上刻着“IN RI”。


圣多明戈教堂南边的这段黑灰色的旧城墙据说就是太阳神殿留下来的。西班牙人在建教堂时用泥土将石墙全部封住,以消灭印加文明的痕迹。在1950年大地震中,天主教堂的一面墙倒塌,泥土全部脱落,部分印加的古建筑复现。

武器广场南侧的是耶稣会教堂,始建于1570年,就建于昔日印加帝国最伟大的帝王瓦伊纳·卡帕克(Wayna Qhapaq)宫殿的遗址上,1650年被地震毁坏,1668年重新翻修就是今天看到的模样,两个雄伟的钟楼,巴洛克风格的外墙,有着华丽的金色内饰和正对着武器广场的钟楼。


耶稣会教堂边上的教堂。


武器广场四周。

远处可以看到萨萨瓦曼观景台和山上的耶稣像。



西班牙人早期的统治并没有那么的稳固,动不动就会发生土著起义袭击城市的事件。因此城市中心的主广场更多地被用来集结军队,顺便烧死几个反抗者以儆效尤。所以武器广场这个名字的由来也许和当时的殖民背景有关。库斯科的武器广场中央就立着一尊民族英雄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的雕像。他在十六世纪曾领导了大规模的印加人起义,最后在武器广场被西班牙人处决。他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大地母亲见证我的敌人们如何使我流血。

库斯科大教堂边上的耶稣玛丽亚教堂。

库斯科大教堂本名叫做圣母升天大教堂,它是殖民者向原住民宣扬天主教信仰的最好见证。教堂位于武器广场的东北面,而这里曾经是印加国王维拉科查的皇宫所在地。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库斯科之后,将皇宫拆除并在原址上修建了这座教堂,西班牙人在修建教堂时从萨萨瓦曼搬来大块巨石,1559年开始动工,直到1654年持续近百年才完工,400余年间历经4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库斯科大教堂左右分别为建于1733年的耶稣玛丽亚教堂(Jesus Maria)和建于1536年的艾尔·特诺夫(Templo del Triunfo )教堂,也是库斯科最古老的教堂,出生于库斯科的著名的印加历史学家Garcilaso de la Vega长眠于此。教堂中除了精美的宗教艺术品外,还收藏有鲁本斯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1983年,大教堂连同库斯科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教堂内有一尊被称为“地震之神”的黑色基督雕像。据说1650年库斯科大地震的时候,人们将这尊雕像抬上街头游行,并祈求灾难结束,结果地震果然停止了。于是乎这尊神奇的雕像北奉为库斯科的守护之神,每年复活节后的首个星期一,人们都会将它再次抬到街上举行盛大的游行。其实这尊基督像本来并不是黑色的,而是经过了数百年的熏陶,慢慢染成了黑色。

大教堂内有很多油画和精美的装饰,但是亮点绝对是有安第斯山地区特色的《最后的晚餐》。跟达芬奇的原作有一些不同,耶稣面前盘子里装着的是一只烤美洲粟鼠(Cuy)。大教堂内不能拍照。



大教堂边上的艾尔·特诺夫教堂。三座教堂是连在一起的,参观库斯科大教堂需从艾尔·特诺夫教堂进入,最后从耶稣玛丽亚教堂出来。





萨萨瓦曼,它在印加克丘亚语中是“山鹰”的意思,是库斯科城内最大的印加遗迹,位于库斯科城西北3千米,海拔3630米的山顶,可以俯瞰库斯科城的全貌。这里是印加帝国时期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三万劳工用了80多年的时间建造起来的,被认为是马丘比丘之外最大、最壮观的印加遗址。库斯科四面的制高点建有4座用以守卫都城的卫城制高点。萨萨瓦曼是保留下来的最大最主要的遗址。有人称为城堡、古堡,也有人称为军事要寨、巨石阵。



萨萨瓦曼城堡占地4平方千米,左右从上到下有3层围墙,每层围墙高达18米,最外边的一道墙长约540米,墙壁均用巨石砌成。整个城堡共有21个棱堡,像威武的卫士守护着库斯科的门户。

这里的巨石有的高达5米,重300多吨,在那个古老的年代,印第安人是怎样把巨石切割成奇奇怪怪的多边形,又是如何天衣无缝的把它们装配到一起的呢?




山顶上遗存的古建筑中心是一个圆形的平台,并向着周围一层层的扩展。据说这里原来是一个圆塔形建筑,是太阳节时的祭坛。

每年的6月24日是印加帝国最重要的节日-太阳节。印加王和王室成员、贵族都去往科里坎查神殿(太阳神殿)祭拜太阳。印加人民会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农作物和家畜献祭予太阳神,感谢太阳神每年赐阳光到大地,令动物成长令农作物丰收。祭拜完毕,盛大的要人队伍返回瓦凯帕塔广场,再列队游行。

库斯科古城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在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之下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职能。当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占领这块土地时,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但同时又在这衰落的印第安城内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和宫殿。

库斯科是古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古城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3410米的东安第斯山脉丰饶的山谷中。这里气候宜人,崇山峻岭和葱郁的林木围绕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称。在克丘亚语中,“库斯科”,意为“肚脐”(另一资料:意为“世界的中心”)。

11世纪印加帝国初期,皇帝曼科卡巴克主持兴建了这座城市,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之后,在辽阔的印加帝国时代达到它的顶峰,库斯科发展成为帝国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是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中心。帝国的社会组织是非常等级制的,这种观念影响了城市的设计布局。

在印加帝国统治下,库斯科是一座用巨大石头装饰外部与广场接壤的城镇。殖民者保持着泥瓦建筑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新的建筑结构。数量众多的狭窄的石板街道在印加泥瓦建筑的两个城墙间蜿蜒,就像石头走廊。巴洛克和混合风格的教堂圆屋顶与城市广场毗邻。离市中心稍远的地方,分布着白色外墙的低矮民居。尽管库斯科的地形高低起伏,印加首都依据直角方式设计。直线的布局和中央广场为库斯科提供了四条道路连接帝国的行省,而且反映出文艺复兴的都市规划原则适用于新世界的城市规划。

1533年11月15日西班牙殖民者攻破了这个城市,使之遭到毁灭的命运(另一资料: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接管了库斯科城)。经过内战岁月之后,城市在同一时期与波托西并入秘鲁总督管辖区,利马城成为首都。城市化发展时期,库斯科印加城市的布局得到保护。

太阳神殿(Coricancha)这座奇异的建筑原本是印加人最神圣的一座太阳神殿,是伟大的印加国王帕查库提的杰作之一。太阳神殿始建于11世纪,在当地语言中Coricancha是金色外壳的意思。太阳神殿具体什么样如今已不得而知,据说在印加帝国最鼎盛的时期,这是一座“镀金”的神殿,内外墙壁都被黄金所覆盖,一共用了七百片两公斤重的金片。太阳神殿是由几个不同神殿组成的建筑群,分别供奉着印加神话中的神灵:Inti(太阳神)、Mama Quilla(月亮女神)、Illapa(雷神)、El Creador(印加创世神Viracocha)、Las Estrellas(星星)和El Arco Iris(彩虹)。神殿内有黄金神壇,及许多由黄金白银打造、与实体相当的农作物供丰年祭用,但现今仅能看到巨石的建筑架构,所有的贵重金属、宝石,都在西班牙人初到库斯科时被掠夺一空了;被西班牙人俘获的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的赎金绝大多数来源于这里。
太阳神殿除了用于供奉太阳神之外,还是历代印加皇帝木乃伊的存放点。印加人认为他们的国王是不朽的神灵,国王死后会被制作成木乃伊并享有在世时的待遇。逢年过节的时候,这些木乃伊国王都会被侍从抬出来晒晒太阳,并供奉一些酒水和食物。

1533年西班牙人征服库斯科,摧毁了绝大多数的印加建筑,其中就包括由帕查库提重建的太阳神殿。之后西班牙人就地取材,在摧毁之后的太阳神殿基础上修建起了圣多明戈教堂和修道院。在后来的四百多年中,库斯科经历过三次大地震,西班牙人修筑的部分在地震中屡遭损毁,但遗存的印加建筑部分则安然无恙。如今修道院已经变成了太阳神殿博物馆,里头修复了一些太阳神殿的房间供游人参观。

1533年西班牙人征服库斯科,摧毁了绝大多数的印加建筑,其中就包括由帕查库提重建的太阳神殿。之后西班牙人就地取材,在摧毁之后的太阳神殿基础上修建起了圣多明戈教堂和修道院。在后来的四百多年中,库斯科经历过三次大地震,西班牙人修筑的部分在地震中屡遭损毁,但遗存的印加建筑部分则安然无恙。如今修道院已经变成了太阳神殿博物馆,里头修复了一些太阳神殿的房间供游人参观。

修道院的内部可以看到部分经过修复的太阳神殿的房间。


这是遗留下来的两个会议厅,叫彩虹殿(Temple of the Rainbow)和闪光殿(Temple of Lightning)。这间会议厅墙上的壁龛是在举行仪式时放置圣物用。据说房间中间的那块大石头是祭奠时杀生用的砧台。


在印加,建筑所用的石材代表了建筑的等级。最高级建筑以规整方型巨石建造,其次为不规则巨石,再次为小型不规则石块。库斯科太阳神殿所用的石块不仅巨大,而且异常光滑;当年建神庙时印第安人还没有铜铁,武器还是木棍加石块,在缺乏金属工具的年代,建造房屋的石头被打磨得如此方方正正,光滑细致,石头之间根本不用任何粘合剂,却严丝合缝,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连一张纸也无法插入,牢度坚固无比,令人难以想象!

神殿的模型。

在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因蒂是最重要的神祇之一。相传,太阳神因蒂派出一双儿女来到人世间。他们在金杖的引领下选择库斯科作为首都定居,由此建立印加帝国。作为“太阳之子”,印加国王教会人们开荒种地、修建房屋和纺线织布,并在库斯科用最精致的建筑材料为因蒂修建了高大的神殿。

这是印加帝国留下的石墙。因等级高被切割的非常规整,回来查看资料才知道,在库斯科有许多这样的石墙,其中一段印加古墙有一块十二边型印加石,是大家必看的景点,可惜之前不知道,错过了。



是墙内的结构。


这片巨大的金箔画是1613年,第9代萨帕.印卡帕查库.特克(Pachacútec,1438-1471年在位)的后裔绘制的太阳神殿中的众神像。

下图来自网络。在印加神话中,创世神维拉科查(Viracocha)有一个儿子,即太阳神因蒂(Inti)和两个女儿,月亮女神基利亚玛玛(Mama Killa)和大地母亲帕查玛玛(Pachamama),还有其它众神,如雷电之神尤拉帕(Illapa)、少女之神查斯卡(Chaska)、海洋之神科查玛玛(Mama Qucha)等。

神庙的大部分建筑都被西班牙人拆除了,遗址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小公园。花园中心的草坪上由摆成弧形的方块石围着修剪出的图案——最上面是老鹰,下面左右分别是美洲狮和蛇。印加人的世界是三元的,天、地和地下,分别对应神界、人间和冥界,且分别以秃鹰、美洲狮和蛇作为象征之物。所以经常可以在印加的图腾里看到这三种动物。还有说老鹰代表自由,美洲狮代表力量和权利,蛇代表生命。


圣多明戈教堂正面。

圣多明戈教堂侧面。

圣多明戈教堂外墙上的十字架很特别。十字架的主体由立体织金的彩缎包裹,双肩垂下两条白丝绸,腰间也系着白丝绸,如同一个人体。十字架左右两端还伸出两只手,头部位置顶端的石头上刻着“IN RI”。


圣多明戈教堂南边的这段黑灰色的旧城墙据说就是太阳神殿留下来的。西班牙人在建教堂时用泥土将石墙全部封住,以消灭印加文明的痕迹。在1950年大地震中,天主教堂的一面墙倒塌,泥土全部脱落,部分印加的古建筑复现。

武器广场南侧的是耶稣会教堂,始建于1570年,就建于昔日印加帝国最伟大的帝王瓦伊纳·卡帕克(Wayna Qhapaq)宫殿的遗址上,1650年被地震毁坏,1668年重新翻修就是今天看到的模样,两个雄伟的钟楼,巴洛克风格的外墙,有着华丽的金色内饰和正对着武器广场的钟楼。


耶稣会教堂边上的教堂。


武器广场四周。

远处可以看到萨萨瓦曼观景台和山上的耶稣像。



西班牙人早期的统治并没有那么的稳固,动不动就会发生土著起义袭击城市的事件。因此城市中心的主广场更多地被用来集结军队,顺便烧死几个反抗者以儆效尤。所以武器广场这个名字的由来也许和当时的殖民背景有关。库斯科的武器广场中央就立着一尊民族英雄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的雕像。他在十六世纪曾领导了大规模的印加人起义,最后在武器广场被西班牙人处决。他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大地母亲见证我的敌人们如何使我流血。

库斯科大教堂边上的耶稣玛丽亚教堂。

库斯科大教堂本名叫做圣母升天大教堂,它是殖民者向原住民宣扬天主教信仰的最好见证。教堂位于武器广场的东北面,而这里曾经是印加国王维拉科查的皇宫所在地。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库斯科之后,将皇宫拆除并在原址上修建了这座教堂,西班牙人在修建教堂时从萨萨瓦曼搬来大块巨石,1559年开始动工,直到1654年持续近百年才完工,400余年间历经4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库斯科大教堂左右分别为建于1733年的耶稣玛丽亚教堂(Jesus Maria)和建于1536年的艾尔·特诺夫(Templo del Triunfo )教堂,也是库斯科最古老的教堂,出生于库斯科的著名的印加历史学家Garcilaso de la Vega长眠于此。教堂中除了精美的宗教艺术品外,还收藏有鲁本斯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1983年,大教堂连同库斯科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教堂内有一尊被称为“地震之神”的黑色基督雕像。据说1650年库斯科大地震的时候,人们将这尊雕像抬上街头游行,并祈求灾难结束,结果地震果然停止了。于是乎这尊神奇的雕像北奉为库斯科的守护之神,每年复活节后的首个星期一,人们都会将它再次抬到街上举行盛大的游行。其实这尊基督像本来并不是黑色的,而是经过了数百年的熏陶,慢慢染成了黑色。

大教堂内有很多油画和精美的装饰,但是亮点绝对是有安第斯山地区特色的《最后的晚餐》。跟达芬奇的原作有一些不同,耶稣面前盘子里装着的是一只烤美洲粟鼠(Cuy)。大教堂内不能拍照。



大教堂边上的艾尔·特诺夫教堂。三座教堂是连在一起的,参观库斯科大教堂需从艾尔·特诺夫教堂进入,最后从耶稣玛丽亚教堂出来。





萨萨瓦曼,它在印加克丘亚语中是“山鹰”的意思,是库斯科城内最大的印加遗迹,位于库斯科城西北3千米,海拔3630米的山顶,可以俯瞰库斯科城的全貌。这里是印加帝国时期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三万劳工用了80多年的时间建造起来的,被认为是马丘比丘之外最大、最壮观的印加遗址。库斯科四面的制高点建有4座用以守卫都城的卫城制高点。萨萨瓦曼是保留下来的最大最主要的遗址。有人称为城堡、古堡,也有人称为军事要寨、巨石阵。

萨萨瓦曼遗址包括了一个大型的广场、广场北面的梯田以及广场南面由三道高耸的锯齿状围墙构成的城堡。这座城堡最初由帕查库提下令修建,随后又历经了几代的国王扩建,成为了印加帝国规模最大的建筑群。然而在西班牙人征服了印加帝国之后,它遭受了和罗马斗兽场一样的命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当作采石场,为库斯科城的各种大型建筑提供石材。如今萨萨瓦曼地表以上的绝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了,然而那残存的地基所勾勒出来的轮廓仍然令人震撼。
景区介绍,鸟瞰图。

萨萨瓦曼城堡占地4平方千米,左右从上到下有3层围墙,每层围墙高达18米,最外边的一道墙长约540米,墙壁均用巨石砌成。整个城堡共有21个棱堡,像威武的卫士守护着库斯科的门户。

这里的巨石有的高达5米,重300多吨,在那个古老的年代,印第安人是怎样把巨石切割成奇奇怪怪的多边形,又是如何天衣无缝的把它们装配到一起的呢?



坡顶上还曾建有许多房屋,有王室的住宅,有神殿,还有仓库和塔楼。西班牙人入侵后,大部分被拆下来搬到城里建教堂,只留下地基。

山顶上遗存的古建筑中心是一个圆形的平台,并向着周围一层层的扩展。据说这里原来是一个圆塔形建筑,是太阳节时的祭坛。

每年的6月24日是印加帝国最重要的节日-太阳节。印加王和王室成员、贵族都去往科里坎查神殿(太阳神殿)祭拜太阳。印加人民会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农作物和家畜献祭予太阳神,感谢太阳神每年赐阳光到大地,令动物成长令农作物丰收。祭拜完毕,盛大的要人队伍返回瓦凯帕塔广场,再列队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