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打翻的调色盘(十一)菲斯古城

标签:
上帝打翻的调色盘菲斯古城卡鲁因大学古兰经学院皮革坊 |
分类: 异国风情 |
摩洛哥有著名的四大古城:菲斯(Fez)、马拉喀什(Marrakech)、梅克内斯(Meknes)、拉巴特(Rabat)。其中菲斯是次于卡萨布兰卡、拉巴特的第三大千年古城,人口有一百多万。它位于摩洛哥中阿特拉斯山麓,距首都拉巴特东约160公里。古城建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中,占地300公顷。经过伊德里斯王朝的不断建设,成为伊斯兰教圣城之一。菲斯城市结构公元十二世纪以后曾改变,有着典型的阿拉伯城市Medina的风貌,神秘的东方风情。该城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13世纪,马林Merinid王朝取代了建都马拉喀什的阿尔穆瓦希德Almohade王朝,再次建都菲斯,菲斯也由此进入它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称为远近闻名的伊斯兰文化中心。马林王朝陵墓建于14世纪,现在已经非常破败不堪,但是因为建在老城对面的山上,所以是俯瞰整个菲斯的绝佳地点,日出日落时分,都是一个适合拍照的地方。



菲斯(Fes)是北非史上第一个回教城市,也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这里曾是是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保留着浓厚的阿拉伯色彩。菲斯在阿拉伯语意为“金色斧子”,也有“肥美土地”之意。菲斯老城区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中世纪古城之一,城中蜿蜒的小巷挤满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坊、餐馆和市场。清真寺、学校、染坊和皮革厂也散落在城中。

来到菲斯古城,布日卢蓝门是连接着菲斯的老城和新城的主要入口,之所以叫蓝门是因为面向新城的那一面镶满了蓝色的马赛克,寓意爱与宽容,体现伊斯兰教义中平等、和平的精神;面向着老城的那一面是绿色的马赛克,寓意沙漠绿洲,象征着生命源泉和繁茂昌盛。

布日卢蓝门 Bab。Boujloud,这是菲斯的地标性景点之一,是老城城墙上通往老城的大门之一。1913年按照摩尔风格建造,由3个对称的拱门构成,交错着美丽的花卉装饰和彩色的釉面砖,放眼望去散发蓝色的光辉。放眼望去还能看到老城的清真寺宣礼塔。布日卢蓝门正面的蓝色是著名的“菲斯蓝”。

菲斯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最完整的Medina。Medina阿拉伯语中是城市城镇的意思。Medina有完整的城墙,内部是狭窄的街道连接城的各个角落,Medina内遍布清真寺、广场、市场、各种工匠作坊。街道的狭窄也有助与对付外来入侵者。现存完整的Medina主要集中在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菲斯老城有如迷宫,转过一个口又是一个口,绕过一条街又是另一条街,街道曲曲折折,看不到尽头,据说就是当地人有时也会转晕。Medina城里设施完善,商店,作坊聚全,很多人一辈子没出过城门,一生就生活在城中。水果蔬菜肉铺糖果店,仿佛感觉到是我们小时候生活中的某个场景。

在这里,仿佛时光倒流了几个世纪,它不是修旧做旧的古老,它是真的古老,这是保存了多少个世纪的的古董,这是几代人传承的民间传说。






这里的老街老巷十分复杂,据说当年法国人占领摩洛哥作殖民地,本来是要用菲斯继续做首都,没想到菲斯人反抗,利用老城迷宫一样的道路打巷战。他们杀了几个法国人,后来法国人怂了说不带你玩了,然后就在拉巴特建了新都。再后来菲斯的老巷之难走被传的神乎其神,说好些人走进去就没再出来,还有一些人被强迫招了女婿。


突然我们拐进了一扇大门,原来是古兰经学院。


古兰经学院又叫阿布伊南神学院(Bou Inania Medersa),位于钟楼对面,建于1350至1355年马林王朝的苏丹阿布伊南(Abou Inan Faris)在位期间。阿布伊南神学院是菲斯最重要的神学机构,也是菲斯唯一一座有宣礼塔的神学院。正是它的建立吸引了大量学者和学生到菲斯来,使菲斯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据说,穆斯林的孩子四岁到七岁都需要在这里学习古兰经,七岁后到学校学习阿拉伯语和法语。

这所古兰经经学院的建立和知识的传播,不仅吸引众多学生学者来这里定居,进而也使古城不断兴建了许多清真寺,也吸引了世界各地商人和手工业者来这里定居,当时菲斯古城有“非洲的雅典”之美称。

院内精美的伊斯兰雕刻和阿拉伯特有装饰纹样,细腻的木质雕刻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然栩栩如生,清晰可辨。


它是菲斯第一座传播伊斯兰教义的神学院,因此一直在摩洛哥具有较高的宗教地位,除了宣扬教义,它还是一座清真寺,这也是马林王朝建造的最后一座清真寺,也是菲斯唯一一座有宣礼塔的古兰经学校。神学院离蓝门很近,天井正中是净身用的水池,围绕天井而建的是教室,建校的目的是供学生住宿,所以二楼为学生宿舍。

城中居民还保持着中世纪的生活风俗和生活方式,严禁汽车进入,运输方式以毛驴为主,满载货物的小毛驴常常就与游客并行。据说摩洛哥是世界上拥有毛驴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说古城里的大街小巷有几千条,稍不留神就走错路了(下午我们自由行在古城里就越走越晕)。



奈加因木工艺与艺术博物馆 Musée Nejjarine des Arts et Métiers du
Bois。

博物馆门口的金属器皿店。

博物馆的建筑在300多年前曾是骆驼旅队的客栈,现在是一座介绍木工艺与艺术的博物馆,里面展示着精美的木器制品。我们没有进入。


门口休闲的人们。

奈加因木工艺与艺术博物馆门口侧面,有座雕花马赛克喷水泉,被誉为是菲斯最美丽的喷水泉。



路过莫雷伊德里斯二世陵墓。说是非穆斯林不能进入,门口看看。

伊德里斯二世被认为是菲斯城的奠基人,他的陵墓(Mausoleum of Idriss II)离卡拉维因清真寺不远,是十八世纪初伊斯梅尔时期修建的。

没有进入,只在门口看看。

继续前行,穿过这个门洞,就到了卡拉维斯因大学的门口。

卡拉维斯因大学一般指卡鲁因大学,是世界最古的老大学。该校建于859年,是一所伊斯兰学校,其历史比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还要早两百多年,比意大利的波伦大学(创办于公元1119年)、法国的巴黎大学(公元1150年)、英国的牛津大学(公元1249年)都要早得多。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可为最古老的学位颁授大学。

卡鲁因大学现在有四个系(伊斯兰神学系、文学系、法学系和教育系),有40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从1957年开始接纳女学生。这里除了摩洛哥的学生外,还有来自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塞内加尔、加纳、索马里等国家的青年。在这所大学里有200多位教师任课。图书的设备也不断增添,有书籍几十万册。

卡鲁因大学(Al Karaouin)的悠久历史可以追随至公元约九世纪,当时,有个非常富裕的家族选择离开了位于突尼斯凯鲁万城(Al kairouan)的故乡,居家迁到了摩洛哥的非斯城(Fez)。这个富裕家族的老父亲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去世以后,他的两个女儿麦尔彦和法蒂玛就继承了他那巨额遗产。阿布杜哈迪·塔兹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法蒂玛在取得当时的摩洛哥伊德里西国王叶哈雅一世同意后,决定将她所继承的遗产悉数捐出去为自己的族人修建一座清真寺。法蒂玛·菲赫利(Fatima al-Fihri)成本身就是一个很虔敬的信女,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后,她又决定在清真寺修建期间一直封斋,直到清真寺最终竣工。清真寺竣工以后,她又去清真寺礼了庆贺拜,旨在感赞安拉的恩典。

卡鲁因大学修建伊始其实属于一座清真寺,但是它本身就附带了学校,旨在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能够舒适地学习伊斯兰信仰的地方,因此,本来只是单纯用来礼拜的场所随即也拥有了诸多其他功能。卡鲁因清真寺从一开始就开设了信仰课程以及古兰经诵读课程,同时也开设了伊斯兰教法、阿拉伯语法、苏菲学、数学、音乐、化学、医学、天文学等课程,甚至还设置了政治辩论课以及诸多自然学科。不久,卡鲁因清真寺就进行了扩建,完成了大量基础设施修建工程。当时的卡鲁因清真寺周边也随即新生了很多住宅区、商业区、学校、蒸汽澡堂等设施,其中很多设施时至今日依旧在完好运作。

由于上千年来未曾停止扩建,这座原来长30米的清真寺逐渐发展成为非洲最大的清真寺,能容纳2万明穆斯林同时朝拜。这么长的建筑历史也意味着它的建筑风格混合了不同世纪的不同风格。


卡拉维斯因大学对面有一个不知道是什么建筑,入内要收费,没进。


继续穿小巷。


进了一家皮革店,走到上楼一看,原来是著名的叔阿拉皮革坊。

早在16-17世纪,菲斯的传统皮革制品就享有盛誉,为此北非海盗还在这里设了一个贸易据点。

但其实染坊是不直接对游客开放的。由于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精明的菲斯商家把染坊附近的民居改造或者打通成皮革商店,出售手工皮包、大衣、拖鞋等,游客必须进入这些商店,通过店铺对外开放的二层、甚至三层的天台,观看皮革染坊的工人是如何加工皮革的。进门的时候会给你们几片薄荷叶,用于捂着鼻子掩盖染坊的混合气味。实际上这个气味并没有传说中的难闻,我们没有用薄荷叶也可以接受。

菲斯是世界上极少数保持传统皮革染色方法的地区之一,充斥着皮革臭味的Chouara皮革染坊是古城最具标志性的景点。这里沿用着千年流传的传统工艺,利用天然的材料包括鸽子粪便和石灰,生产出世界上最顶级的皮革。2015-2016年进行了一年多的修复,依然保留着旧时的原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