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打翻的调色盘(六)丹吉尔、卡斯巴大灯塔、炮台

标签:
上帝打翻的调色盘丹吉尔卡斯巴大灯塔炮台 |
分类: 异国风情 |
离开艾西拉小镇,前往丹吉尔。
山上是未完成的别墅群(烂尾楼?)。


为了不影响后面的行程,决定今天去大力神洞(非洲洞),可惜到晚了,因开斋节原因,员工提前离开关门了,很是遗憾!!!

就看看网上的图片吧。

又见大西洋日落。

随后我们来到摩洛哥的天涯海角——卡斯巴大灯塔。

据说摩洛哥独立后,欧洲要求其在直布罗陀海峡入口修建一座灯塔用于保障进出地中海的航行安全,摩洛哥便别出心裁地按清真寺宣礼塔的形制建造起了卡斯巴大灯塔,寓意安拉的光芒照耀这片海域。灯塔为四方立柱形黄色建筑,一到夜间,灰色的塔顶便开启强光航灯,即便远在数十海里外的船只都能清晰可辨,以此导航。

卡斯巴大灯塔三面被烟波浩渺的大洋所环抱,塔身高耸在里夫山脉的起端,它不仅是丹吉尔的地标,也成为摩洛哥的象征和骄傲,被印在摩洛哥200迪拉姆的钞票上,站在灯塔下,左边大西洋,右边地中海,向前是欧洲大陆。



为了不影响后面的行程,决定今天去大力神洞(非洲洞),可惜到晚了,因开斋节原因,员工提前离开关门了,很是遗憾!!!

就看看网上的图片吧。

又见大西洋日落。

随后我们来到摩洛哥的天涯海角——卡斯巴大灯塔。

据说摩洛哥独立后,欧洲要求其在直布罗陀海峡入口修建一座灯塔用于保障进出地中海的航行安全,摩洛哥便别出心裁地按清真寺宣礼塔的形制建造起了卡斯巴大灯塔,寓意安拉的光芒照耀这片海域。灯塔为四方立柱形黄色建筑,一到夜间,灰色的塔顶便开启强光航灯,即便远在数十海里外的船只都能清晰可辨,以此导航。

卡斯巴大灯塔三面被烟波浩渺的大洋所环抱,塔身高耸在里夫山脉的起端,它不仅是丹吉尔的地标,也成为摩洛哥的象征和骄傲,被印在摩洛哥200迪拉姆的钞票上,站在灯塔下,左边大西洋,右边地中海,向前是欧洲大陆。


在上山的路上我就看到这个著名的网红打卡点——斯帕特尔角。和导游说了一声就往山下冲,有两位同伴随我一同。这里是摩洛哥乃至北非的最西北角,也是大西洋进入直布罗陀海峡的入口处,如果晴空万里时,可以惊喜地看到大西洋和地中海交汇处的海水会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蔚蓝、海蓝、翡翠蓝。

下来就是为了拍这块牌子,左边大西洋,右边地中海(实际上右边还有十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过了海峡才是地中海)。我们到这里时有一大车的欧洲游客也到这里拍照,有点抢机位的感觉,我们只能等他们拍好了再拍。

刹那间太阳就落下了。

拍好后又上山回到灯塔处,等候晚霞和蓝调时刻(弥补昨天的遗憾)。


到这里自由行的游客会不容易打车返回城里,导游好心带了一对小情侣下山。


远处是丹吉尔老城区,导游没带我们没有去老城区,只在海港附近转了一下。




这是坐落在旧城大索科广场附近的西迪·布阿比德清真寺,顶部采用彩色陶瓷砌盖,端庄朴素,宏伟壮观。丹吉尔大清真寺是麦地那最重要的古建筑之一,17世纪时由苏丹穆莱·伊斯梅尔下令在原葡萄牙教堂的遗址上修建的。

丹吉尔旧城区如同进入《一千零一夜》里的景象,房屋密集,式样千姿百态,街巷交错,满目是店铺、摊点和手工作坊,一天到晚人山人海,喧哗热闹。初访这里,如同进入迷宫,辨不清东南西北,找不着出口入口(我们没有去)。
这里是旧城区最繁华的地方是大索科广场,四周咖啡馆里散发着浓郁的薄荷茶和咖啡的香味,杂货铺琳琅满目,服装店和绸布店五彩缤纷。今天是开斋节,大家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出来活动了。
丹吉尔(Tangier)是摩洛哥北部古城、海港,是全国最大旅游中心,人口约31万。

这里是旧城和海港之间的卡斯巴城堡遗址。城堡后面就是老城麦地那。

丹吉尔是公元前6世纪由腓尼基人所建造(公元前腓尼基人的活动遍及地中海沿岸国家),被称为丁吉斯,是腓尼基人的重要贸易站。1912年,法国将摩洛哥变为“保护国”,1923年变为国际共管区,由英、法、西、葡、意、比、荷、瑞典等欧洲8国和后来的美国代表组成共管委员会长期管辖(二战中西班牙占领)。

1956年摩洛哥获得独立,收回了丹吉尔的主权,1962年丹吉尔为自由港,1965年辟为自由贸易区。丹吉尔是自由港,港湾形势险要,港区水深5.8~9米,有5个码头,建有防波堤。出口商品主要有皮革、软木、柑橘、蔬菜、鱼罐头等,输入商品主要是粮食和食糖。




路边上停了一排这样的车,像是某影视剧组的工作车。



据说这是一家网红酒店。


我们也被帅哥们邀请拍照,越拍加入的人越多。
后一篇:上帝打翻的调色盘(七)德土安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