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一颗眼泪斯里兰卡(十二)丹布拉石窟寺

标签:
印度洋上的一颗眼泪丹布拉石窟寺佛像壁画世界遗产 |
分类: 异国风情 |
世界文化遗产丹布拉石窟寺,是斯里兰卡的朝圣之地,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座佛窟包括五所圣堂,是斯里兰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洞穴庙宇。石窟寺包含2100平方米的壁画及157尊雕像,极具艺术价值。

丹布拉石窟寺的历史,起源于斯里兰卡佛教时代之前。根据历史记录,这些洞穴最早是在公元前1世纪由阿努拉德普勒的统治者瓦拉甘巴国王使用的。阿努拉德普勒是斯里兰卡的古都,经常遭到南印度军队的袭击。因此,瓦拉甘巴国王过去常常藏在丹布拉的洞穴里躲避他的敌人。

为了免受敌对势力的侵害,国王在这里躲避了15年之久,这期间,他慢慢将洞穴改造成礼拜场所。后来他战胜了对手,重新获得王国后,将洞穴完全改造成了佛教寺庙,以表达他的感恩之情。


一千多年后的公元12世纪,以对古代斯里兰卡许多宗教领域贡献卓著而闻名的国王尼桑卡·马拉,对丹布拉石窟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那个时候石窟寺增加了许多精美的壁画和佛像雕塑。在接下来的几代统治者统治期间,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被添加,使得这个最初的国王避难洞穴,逐渐变成了最具吸引力的佛教朝圣地。

丹布拉石窟寺由五个石洞组成,是斯里兰卡众多石窟寺中规模最为壮观庄严的,其历史以波罗密语记载于第一窟的入口处。 第一窟内有一尊14米的卧佛,佛陀的弟子阿难尊者站立在佛陀的脚边。佛陀头顶有一尊毗湿奴像(Vishnu)。相传这些洞窟便是这位印度教中重要的天神以其法力变化而成的。因此,第一窟也称为“天王窟”。丹布拉石窟寺佛像第二窟是五个石窟中最大的,窟内除了有十六尊站立佛像和四十尊佛陀坐像,还有两尊印度神(Vishnu和Saman)以及两尊国王像。印度神的出现是因为12世纪时印度教开始传入斯里兰卡。两位国王分别为一世纪前来朝圣的Vattagamani国王和十二世纪为石窟寺内五十尊塑像贴金修饰的Nissanka Malla国王。因此第二窟也称“大王窟”。窟内还有一座佛塔。令访者啧啧称奇的是洞内有一水源沿着石洞缝隙顶往上流,日夜不停地滴着水,神奇的是至今人们无法解释水从何来,因此信徒认为这是神水。第三窟为“大新寺”,窟内壁画和石洞顶上的绘画是斯里兰卡十七世纪典型的绘画风格。窟内除了五十尊佛像石刻外,还有十七世纪振兴佛教的国王Kirti Sri Rajainha(1747-1782)的塑像。第四窟面积较小,穴内仅有一尊佛陀坐像。洞内的佛塔曾被小偷洗劫过。第五窟曾是储藏室,主尊为一尊巨型卧佛,身边有许多印度神。第四和第五窟规模和历史都不如前三窟。丹布拉石窟寺的壁画是令人赞叹的,从石壁到石洞顶都涂上了漆,尤其是石洞顶上的几何绘画,线条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