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小巴尔干行(二十二)萨格勒布

标签:
东欧小巴尔干行克罗地亚萨格勒布耶拉契奇总督广场圣马可教堂 |
分类: 异国风情 |
我们的大巴车就停在萨格勒布火车站的对面。

萨格勒布,克罗地亚首都,是克罗地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最大城市、直辖市。萨格勒布位于亚得里亚海海岸和中欧的交通汇合处,是一座古老的中欧城市。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科学文化的中心,如今还成为了商业及工业的中心。萨格勒布位于海平面122m(400英尺),在克罗地亚西北部的梅德韦德尼察山南坡,境内有萨瓦河流过。在2011年的正式人口普查中,萨格勒布市人口是792,875人。连同萨格勒布县总人口达到了1,110,517,是克罗地亚唯一一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区。

萨格勒布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罗马时代到现在),1094年在东部的卡普托尔主教教区内“萨格勒布”这个名称已始见于史籍。在1845年,扬科·卡毛夫成为萨格勒布的第一位市长。在1945年,随着人口快速膨胀和城市扩张,萨格勒布成为了克罗地亚的首都,从此开始闻名于世界。萨格勒布是全国、西欧和地中海和东南部欧洲的的重要交通枢纽,萨格勒布还有通往其他国家的国际列车。市内有有轨电车,交通方便。

虽然历史并不比那些动辄上千年的欧洲名城们逊色,但萨格勒布做为一座统一的城市出现不过才100多年的时间:直到1850年,两座相互独立而不友好的山头,东边的卡普托尔(Kaptol)和西边的格拉代茨(Gradec)才握手言和,合并成了萨格勒布的城区。而双方的边界梅德维斯察克小溪(Medvescak)也自然成为了老城的中轴线。1930年,
萨格勒布修建地下排水系统,河道由明变暗,上面铺上石砖,梅德维斯察克小溪摇身一变,成为了城市第一休闲步行街“特卡尔契奇街”。别看现在的特卡尔契奇街时尚平和
,当初可是东西两侧山头为了争夺贸易主导权和水资源而经常互削的主战场,士兵的鲜血曾把横跨两岸的桥梁及河水都染得鲜红,特卡尔契奇街也因此有了“血街”这么个血腥的别称。

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火车站是该国首都最大的火车站,1892年投入使用,位于克罗地亚的中心。


下城区的中心——耶拉契奇总督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耶拉契奇总督骑马的塑像,他在欧洲大革命期间任第一总督军团指挥官一职,成为克罗地亚人民反对奥匈帝国、争取克罗地亚独立的象征,广场也由此得名。

耶拉契奇总督广场是首都萨格勒布的灵魂之地,这个曾经以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极具政治意味的地方,现在成为了当地人、游客、卖花人、音乐人等相聚休闲的不二去处。广场就像是舒适的户外客厅,在中心广场上,几乎每天都有各类市集或聚会,免费的音乐会和庆典等。

沿着耶拉契奇总督广场右边的坡道向上走,来到圣三一广场。





圣母升天大教堂,原址在1880年的地震中被毁,后来于1899年重建。不同于巴西利卡式堡垒般的教堂顶部,它重建后新增了两座哥特式的塔尖。据说这么多年以来,教堂的尖顶一直处于修护状态,不知何时能够窥见它建好时的美貌。



教堂门楣上檐饰内弓形面的精美雕饰,讲述着古老的圣经故事。


教堂前的圣三一广场上有着圣洁美丽的圣母纪念柱和四天使纪念柱,是Anton Dominik Fernkorn于1865年设计的,他也是耶拉契奇雕像的设计师。

因教堂围挡,不能拍摄到正面。

多拉克菜市场。

我们到时是下午一点多,这个市场就要关门了,赶紧去看看。来到多拉克菜市场有部分已经收摊,但整个市场井井有条。这座集市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就成了当地人离不开的地方,被称作“ 萨格勒布之胃”,顾名思义:想要吃好,就得多来这儿逛逛。

露天摊位主要是水果、蔬菜。


路过一家领带店。

今天才知道,领带是由克罗地亚人发明的,它源自一种士兵丝制领巾。领带的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历史上一大批克罗地亚军人是法国的雇佣军,在一次战斗胜利后回到巴黎,每个人都在脖子上都带了一条彩色领巾以示庆祝,因此,这种饰物引起崇尚时髦的巴黎人特别是法国贵族的极大兴趣,此后争相模仿,后来领带逐渐演变成人们在正式场合的重要配饰。一方面,领巾便于士兵之间相互辨认;另一方面,领巾是出征前母亲或妻子系上的,象征亲人永远拥抱在一起;还有一层意思,据说领巾是用来擦拭战刀的擦刀布,领巾擦刀时留下的血痕也成为如今大多数领带花纹设计成条纹型的原因。

就像在英语中,中国(China)和瓷器(china)是同一个词一样,至今在很多欧洲语言中,克罗地亚和领带仍是同一个词。人们称克罗地亚人为“戴领带的人”,“领带”变成克罗地亚的代名词。今天,在法语、德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语言中,“克罗地亚”一词仍代表着“领带”的意思。领带也逐渐演变成男士在正式场合的重要服装配饰。正因为克罗地亚是领带的故乡,该国议会2008年宣布,每年的10月18日为“领带日”。直到今天,领带依然是克罗地亚人引以为傲的国家文化遗产。

这是一家制鞋店。




前面左转,石门(Stone Gate)到了。古旧的“皇家自由市”格拉代茨原本有四座城门,现在只保存下来这么一个,还是在1731年的一场大火后幸存的。


不过,也正因为这场大火,平淡无奇的石门才有了现在的名气:据说当时周围的所有建筑都被大火吞噬,但一幅《圣母与圣子》的画像尽管画框已经损坏,却在灰烬中完好无损,毫无疑问,这是“神迹”。
来到黑黢黢的石门下,仍然能在两扇巴洛克铁门之外瞻仰到这幅神像。每天前来朝拜的当地人络绎不绝,旁边墙上的石块满满镌刻着感谢圣母的字样,对面则干脆摆了几排礼拜用的木椅,把整个门洞变成了一座前后透风的MINI教堂。






从石门到气派的圣马可广场(Trg svetog
Marka)不过短短百米距离,在从前可是格拉代茨最繁华的地段。也许是为了缅怀过去的辉煌,这条街上至今仍使用着古老的煤气街灯,每天要由专门的工人来点燃和熄灭。

街角的药房早在1355年就已开业,据说但丁的孙子从意大利移居而来,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现在药房的墙上还专门记载了这段轶事。

沿着主路往前,来到上城正中心的圣马可教堂,教堂顶由克罗地亚美丽的红白格瓷砖建成,左边图案是古代克罗地亚的三个城邦王国徽标组合,右边图案是萨格勒布的城市徽标。彩色瓷砖屋顶就像冬天穿的针织衫,在欧洲建筑上看到少见的艳丽色彩不免让人暗自惊叹。

其彩色图案由二个臂章和衬底组成,分别代表中世纪克罗地亚的三个古王国,其设计思想带有典型的斯拉夫风格。

西侧的二层建筑是过去的总统府,一直到波黑战争后才改为政府机构;据说现在是总理办公场所。

东侧的Sabor宫(Hrvatski sabor)是十三世纪时的老市政厅,现在是克罗地亚议会所在地,1918年和1991年, 克罗地亚都是在这个宫殿的阳台上正式宣告独立,脱离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的统治。

圣马可教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是萨格勒布的中心,也是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教堂里陈列着克罗地亚著名雕塑家梅什特罗维奇的作品。现在是关闭状态。

过去的几百年间,教堂门前的圣马可广场是城市的死刑执行地,上演过不计其数的死亡场面。但就在同一个地方,全城市民又会在每年的4月25日欢庆“圣马可节”,从1256年起从未间断。

在街中间向北看。

在街中间向南看。
背对教堂沿街向南走,两侧都是萨格勒布最具年代感的建筑:建于15世纪的老市政厅(Skupština
grada Zagreba)、 克罗地亚稚拙艺术博物馆(Hrvatski muzej naivne
umjetnosti)和精美的Sveti iril i
Metod教堂让人目不暇接,很容易错过街对面貌不惊人却闻名遐迩的失恋博物馆(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





往南走到头,就到了达洛特尔萨克塔(Kula Lotrscak)。洛特尔萨克塔是萨格勒布的地标之一,塔前有一个观景台,可以远眺山下萨格勒布全景,顺着小巷般的山路,再往下走,就又回到了耶拉希奇广场(Ban Josip Jelacic Square)。它的顶层有一座大炮,每天正午12点,会准时鸣炮以纪念当年的历史事件。





往南走到头,就到了达洛特尔萨克塔(Kula Lotrscak)。洛特尔萨克塔是萨格勒布的地标之一,塔前有一个观景台,可以远眺山下萨格勒布全景,顺着小巷般的山路,再往下走,就又回到了耶拉希奇广场(Ban Josip Jelacic Square)。它的顶层有一座大炮,每天正午12点,会准时鸣炮以纪念当年的历史事件。

洛特尔萨克塔楼,它的外表极为洁白简约。这里是上城区的最高点,登上它可以俯瞰萨格勒布的全景。上塔楼是观赏萨格勒布老城全貌的最佳地点。绕道塔的后面也可以从高处俯览圣马可教堂。360度每个方位都很美。可惜没上去。

地导带领大家下坡去下城区,我回头再拍几张。

这是世界知名的失恋博物馆,里面收藏的是那些失意的、失去的抑或是痛苦的情感,游人浏览完再踏出门口的时候,或许自己心中的郁结也会豁然开朗。

失恋博物馆坐落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市上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失恋主题博物馆。拥有世界各地失恋者捐赠的展品1000多件。2011年,欧洲博物馆年授予“欧洲最有创意博物馆奖”。2012年列为萨格勒布市必参观地方第三名。


站在洛特尔萨克塔楼前的观景平台上,看下城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