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福建行(六十六)徽州古城

标签:
自驾福建行徽州古城渔梁坝 |
分类: 户外休闲 |
原本今天是到杭州的,但是看到有说卖花渔村的花还是可以的,就临时改变计划到卖花渔村,今天入住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始建于秦朝,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到徽州古城已经天黑,一个人到古城里看看夜景。这是第二次来徽州古城。


第二天吃了早饭就先去徽州古城转转,午饭后再去卖花渔村。


九龙壁背面好像是九凤壁。




许国石坊是为明代大学士许国而建,是国内罕见的大型石牌坊和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楼,由重达四五顿的大块石料雕刻而成。这座牌坊有三绝:形式上呈口字型,在所有的牌坊中独一无二为一绝;在许国生前就立坊为二绝;在石头上仿木接榫为三绝。牌坊四面八柱,12座形态各异的石狮紧靠着8根柱子,宏伟壮观,凸显了徽派石雕的精湛技艺。

石头粿用猪五花肉丁和炒黄豆粉拌成馅心,用面皮包上,收口捏紧,推粿成圆饼,然后放在平锅中烙,每个饼子上放置一块石头压著,放石头的目的是为了传热均匀,使馅心熟透,饼不翻面而是边烙边按动石头,使内部油脂渗出,一直烙至熟透即成。咬开后香气扑鼻,滋润味美,配汤食用更佳。可惜吃不下了

行知小学。







这里御赐的牌坊不少。

蛤蟆井位于斗山街,建于唐贞观无年间(公元785-805年),古时有人见此处内有众多青蛙聚集,因为青蛙喜湿,所以推测此处地下有水,因此深挖,终于发现两个泉眼,打成了两口井,后人为作纪念,并将两口井取名为“蛤蟆井”,又因两口井隔墙相望,所以又取名为“公母蛤蟆井”。此井千年不枯,使用至今。


十字街

打箍井,建于宋代,是青麻石头制成,井墩腰身处凿了一条石带,形似桶箍,井名因此而得,此井位于全国独一无二的八角牌坊“许国石坊”八十米左右的侧街内,此街因井得名,叫打箍井街,这口井是一口公用井,一千多年来,它为附近居民和过往行人提供了很多方便。

徽班戏院(这次没开门)


黄宾虹纪念馆





南谯楼,步入徽州府的第一道门,始建于隋朝,现存南宋时期建筑,距今一千二百余年。南谯楼还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如今所见的城门洞为奇特的倒梯形,左右靠墙立着26根柱子来支撑,这样的“排栅柱”是正宗宋代营造法,如今在别处已很难见到。南谯楼与阳和门咫尺相望,傍晚但闻更鼓响,不见击鼓人。

渔梁坝



渔梁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渔梁坝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环境。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作为几百年来新安江上大小商贾船队往来的一个重要码头,渔梁坝是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2001年6月25日,渔梁坝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


渔梁坝全部用花岗岩石层层垒筑而成。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
渔梁坝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这条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