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福建行(三十六)泉州承天禅寺

标签:
自驾福建行泉州承天禅寺 |
分类: 户外休闲 |
承天寺是泉州三大丛林之一,规模仅次于开元寺,鼎盛时期拥有僧众一千七百多人,占地面积七十余亩,所以也有闽南甲刹的称号。

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



承天寺门口挂着“月臺(台)”二字,这是明朝时期的泉州人张寿所写。据说这个张寿,出去游历,但是因为不注意财务管理,后来没钱了。于是就写下了一个“月”字,在市集之中出售,不过因为价格过高,迟迟不见有人来购买。后来当时的承天寺主持买下了这个字。过了不久,张寿又没钱了,于是故技重施,又写了个“台”字在市集上出售,主持再次买下了这个词。后来将“月台”二字挂在了寺庙门口,于是“月台寺”就成为了承天寺的一个别称。而山门两侧是弘一法师所写的对联“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


过了山门以后,是一条甬道,甬道的右侧屹立着宋朝僧人祖珍建造的七座石塔,而南壁上弘一法师的手迹“南无阿弥陀佛”。经过甬道抵达天王殿,就可以看到天王殿对面的石壁上写着“泉南佛国”四个大字,这是明朝礼部尚书张瑞图所写的。



元代,寺内建有七级浮图。明嘉靖时,又增建檀樾祠,但屡遭兵焚。清康熙三十年(l691年)郡人施世纶重修寺宇。鼎盛时期殿宇曾达40多座,海内外许多名僧大德出其门庭。如协助师父莲鹫扩建承天寺,亲笔写了大雄宝殿顶面的“闽南甲刹”巨匾的高僧云果禅师。云果禅师以后的会泉法师、转尘和尚、广钦和尚、新加坡的宏船法师、菲律宾的瑞今法师等(承天禅寺以"佛喜转瑞,广传道法"八字传承法脉)。

现在看到的承天禅寺是1985年在原址重修的。寺内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经幢。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关于这两塔的来历,也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当年有一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着两座塔,四方化缘。一天,双塔不翼而飞。后来佛祖托梦给他,说他只有找到宝刹,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双塔方能回归。后来,这位台湾的和尚到泉州找到承天禅寺后,到该寺定居。不久,果然双塔飞来,耸立在大雄宝殿前,由此取名“飞来塔”
后一篇:自驾福建行(三十八)泉州西湖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