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福建行(三十)泉州开元寺

标签:
自驾福建行泉州开元寺弘一大师 |
分类: 户外休闲 |
到了泉州,安顿好住宿(就在钟楼边上,非常方便),直奔开元寺。

发现这里的游客好多呀!!!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宋塔

宋代二塔除了历史悠久外,还因其石头上的图案明显带有异域风格而受人关注,也有人称之为“阿育王塔”。为大家所知悉的镌刻文字只在面向大殿右手边的那座塔二层。上面介绍两座石塔建于南宋 绍兴 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 泉州 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宋代二塔与大殿一样,都是坐北朝南。面向大殿,右侧塔的正面依稀可辨“金上皇帝”四个字;左侧塔上可辨认的字较多,正面是“皇帝万岁”,西侧是“月光 菩萨 ”,东侧刻有“ 日光 菩萨 ”。


西塔,仁寿塔。

仁寿塔位于大雄宝殿前西侧,是东西塔中的西塔五代梁贞明年间(915-920年),建7级木塔,号无量寿塔,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仁寿。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灾,淳熙年间(1174-1189年)改建为砖塔。绍定元年(1228年),改建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年)完工,先东塔十年而成。规制和东塔同,略小于东塔,高44.06米(底层6.63米,二层6.79米,三层5.80米,四层5.65米,五层8.59米,塔刹8.29米,基座直径2.31米)。石雕工艺比东塔简朴,各层门、龛两旁也有雕像80尊,形态各异,线条粗犷,服饰单纯(大多为僧衣),须弥座束腰部分石刻都是花草禽兽之类。

麒麟壁

“麒麟壁”矗立于开元寺西塔旁边东北侧,原来放置在城北大城隍庙前,“文革”期间因建学校才移置开元寺内。在“砸烂一切”的年代,此石壁能逃过一劫实属万幸。据史籍记载,麒麟壁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壁高5米,宽19米,厚0.6米。仔细观赏,壁分三垛:主体正中粉壁上用交趾陶镶嵌硕大麒麟一只,是古人敬奉的四灵之一。龙首牛尾,麟身兽蹄,作步步回首顾盼状,嘴咬铜钱,铜铃大的眼睛盯着钱币状的太阳,下面配嵌砖雕元宝、如意等吉祥物。左右两垛各嵌砖刻的灵芝、牡丹、鹿、鹤,以及莲花、珊瑚、羽扇、犀角、葫芦、蜂猴(封侯)、松、竹、梅等,工艺精湛,气韵盎然。

其实,“麒麟壁”上的动物并非麒麟。文史专家考证认为,它是一种叫“犭贪”(音:tan)的动物。民间传说犭贪的胃口极大,不仅吃光山上的花草树木、奇珍异兽,还跑到人间来掠夺金银财宝。有一天,它看到东海上升起一轮红日,以为是一个大宝物,猛冲过去想一口吞下太阳,结果跌进海里淹死了。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想不到动物界竟然也有像“犭贪”如此野心勃勃、贪婪至极的家伙,颇似当今鲸吞过亿的落马贪官。


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




前一篇:自驾福建行(二十九)厦门集美
后一篇:自驾福建行(三十一)泉州清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