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金陵四十八景之青溪九曲、桃渡临流、长桥赏艳

标签:
寻访金陵四十八景青溪九曲桃渡临流长桥赏艳 |
分类: 户外休闲 |
今天随城记寻访金陵四十八景之青溪九曲、桃渡临流、长桥赏艳。寻访大中桥、青溪九曲、吴敬梓纪念馆、淮清桥、古桃叶渡、桃渡临流、桃叶渡广场、白鹭洲公园西门、长桥赏艳、鹫峰寺塔、印月桥、徐辉祖塑像、东园故址等。

今大中桥一带,六朝时为白下城——建康城卫城的东门,杨吴(后为南唐)筑城时,就青溪河挖掘护城濠,有桥跨濠而处东门之外。唐高祖武德九年(六二六)迁金陵县治于此,改名白下县,城东门便成了白下门,城门前青溪上的桥得名白下桥,桥侧旧有白下亭。宋朝建康府城仍沿南唐旧制,白下桥和白下亭仍在。王安石罢相后,居住在半山园,从东门入城,必经白下桥和白下亭,曾写过“门前秋水可扬舲,有意西寻白下亭”诗句。其接苏东坡来金陵游钟山后,在白下桥为苏东坡饯行时赋诗云:穷源莫过青溪口,送客每经白下桥。

据元朝《至正金陵新志》载,元代时,因当时的人忌讳“白以白下之名,不宜举子”,白下桥改称为上春桥,一名长春桥。明万历上元县志载,此处旧有大桥(现淮清桥)、中桥(现四象桥)各一座,明初两座桥合并为一座桥,故合称大中桥。南明弘光元年(一六四五),南京被清军占领后,明天启进士黄道周与郑芝龙等在福建拥立隆武帝,被封为武英殿大学士。自请前往江西征集军队,抗击清军南下。行至婺源时,突与大队清军遭遇,因孤军无援,战败被俘,后在白下桥畔殉难。隆武帝追赠其为文明伯,谥忠烈。为纪念明末清初英勇献身的黄道周,南京人曾将白下桥名改为大忠,后为避清廷文字狱,复称大中桥。

沿着大中桥边上的秦淮河向南行,来到东水关。从大中桥到东水关,垂柳映青溪,芳草碧连天,明代吴门画家文徵明的从侄文伯仁将它绘入了《金陵十八景册》之中。如今大中桥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青溪指三国吴在建业城东南所凿东渠,发源于今南京市锺山西南,流经南京市区入秦淮河,曲折达十余里,亦名九曲青溪。年久湮废,今仅存入秦淮河的一段。



东水关遗址公园坐落于南京城东南部,龙蟠中路通济门大桥西侧,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古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因此,东水关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十里秦淮的“龙头”。东水头旧称上水门,始建于杨吴筑城,杨吴太和4年(公元932年)金陵府尹徐知诰下令扩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为"高坚甲于天下"的一座大城,东水关就是在这次扩建中建成的。东水关遗址公园集“古”寓于一体,具有“古桥、古河、古墙、古闸”四古之称。


沿着秦淮河一路慢行,仿佛踏上古人的脚印。


经文正桥过河,来到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出生在科举官宦之家。清朝小说家,著有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成为传世名著。他对南京的印象极佳,33岁时自家乡移居南京秦淮河畔。他在文章里说,住在秦淮水亭在邀笛步、青溪一带,现在推测出其水亭大约在淮清桥附近。他自称“秦淮寓客”,甚至病逝在扬州也要归葬于南京。南京吴敬梓纪念馆1997年复建而成,坐落于青溪和秦淮河交汇处,与桃叶古渡相连,极具江南园林艺术特色。





















吴敬梓绕城“暖足” 是指吴敬梓开始创作《儒林外史》时,他的生活已经穷困潦倒,全靠典当衣物、卖文和周遭的朋友接济为生。他的朋友曾写诗这样形容他当时的落魄境况:“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 “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程晋芳《寄怀严东有》)。冬日天寒地冻,屋里无火取暖。夜间写书寒冷难耐时,他便邀约一些穷朋友,乘月明绕城跑步取暖,称之曰“暖足”。他的密友程晋芳在《文$先生传》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出城南门,绕k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然而生活的窘境并没有压倒吴敬梓,他仍然奋笔疾书,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终在他四十九岁那年完成了三十万言的讽刺小说一《儒林外史》。


穿过文中桥,回到秦淮河北岸,向北走来到淮清桥。

淮清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建康路东段,是一座石拱桥,始建于南朝,古名青溪大桥,后称淮清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古桥畔有亭,供人歇息。桥亭有联,集唐代诗人刘禹锡、韦庄的名句:“淮水东边旧时月,金陵渡口去来潮”。意境清雅,为金陵桥联佳作。

现桥为清嘉庆年间重建,惜亭未重建,联亦不存。东晋王献之迎桃叶的渡口桃叶渡,即在此桥附近。明末诗人余怀写“青溪”诗,对当年淮青桥面貌有描述。诗云:“樽前绛雪押冰绡,海上仙云堕砌桥,欲问先生归游处,青溪渡口赤栏桥”。《儒林外史》一书多有述及。解放后,桥面和桥栏都进行了整修,现桥长17米,桥宽14米仍为石拱结构。

版主告知:淮清桥东侧的小广场,是著名典故“停艇听笛”的发生地,又称“邀笛步”。邀笛步的位置大约在青溪河边淮清桥附近。(邀笛步的典故: 王献之的五哥王徽之曾在船上邀请岸上的大将军吹笛子,成为一段美谈。 据古书记载,王徽之进京时,泊舟于青溪侧,正值桓伊的车子从岸上经过,船中有人认出岸上是桓伊将军。王徽之与桓伊素不相识,即请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此时桓伊已是地位很高的显贵人物,但仍然十分豁达大度,即刻下车,蹲在胡床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 桓伊吹的曲子是《梅花三弄》,在此过程中两人没有说过一句话。)


桃叶渡位于十里秦淮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即淮清桥东,今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桃叶渡为南京古名胜之一、金陵四十八景之列。

清人张通之在《金陵四十八景题泳》“桃叶临渡”一景中写道:“桃根桃叶皆王妾,此渡名惟桃叶留,同是偏房犹侧重,秦臣无怪一穰侯。”诗文道出了桃叶、桃根姊妹俩,同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小妾;因王献之当年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古渡口由此得名。王献之当年曾作《桃叶歌》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这首载之《古今乐寻》中之诗,颇昵而佻,为乐府吴声流韵,至南朝陈时犹“盛歌”之。《桃叶歌》一直保存在明乐的乐曲之中,至今日本的明清乐中还有这首歌曲。“桃叶临渡”遂成千古佳胜和久传不衰的风流佳话。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易木桥为石桥。1984年,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此处为断桥痕迹。

下石阶至渡口,岸边石壁上刻有“桃渡临流”四字,码头处设有一条木质长廊,长廊里放置四块金字诗文碑,上面记载着关于桃叶渡的内容。

沿着秦淮河继续向西行。

上实践课的学生们,现场写作文。

对岸有不少鹭鸟,每隔一段有一只,就像站岗的哨兵。







平江桥。



陶叶渡广场。沿着长廊走到头,就是桃叶渡广场,在贡院街与平江桥交汇处,广场上立有朱自清雕像和大型石头书摆件,上面记录着桃渡临流的历史典故。


地上刻着“金陵省城古迹全图”。


过了平江桥,向南走,来到白鹭洲公园西门。

白鹭洲公园原是明中山王徐达的东花园,园中景物毁于太平天国时期。1923年,一宜兴人在此经营茶庐,建有绿云斋、沽酒轩、藕香居、吟风阁、话雨亭等。当年在藕香居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此地为东园故址”,下联为“其名出太白遗诗”,比较清楚地解释了公园的历史。1929年,整修东园故址时,辟为公园,取名“白鹭洲公园”。1937年公园遭破坏,到了1949年建国前夕,仅存断桥残垣,荒地数亩。1951年结合整治秦淮河,白鹭洲公园始得到扩建,开设四个园门,北门前竖石狮一对,书法家费新我题门额。园内堆积湖石假山,遍植花木。除整修鹫峰寺、藕香居外,还增建了烟雨轩、回廊、小桥、拱桥、水榭、风景亭、溜冰场和少年之家等。







平江桥。



陶叶渡广场。沿着长廊走到头,就是桃叶渡广场,在贡院街与平江桥交汇处,广场上立有朱自清雕像和大型石头书摆件,上面记录着桃渡临流的历史典故。


地上刻着“金陵省城古迹全图”。


过了平江桥,向南走,来到白鹭洲公园西门。

白鹭洲公园原是明中山王徐达的东花园,园中景物毁于太平天国时期。1923年,一宜兴人在此经营茶庐,建有绿云斋、沽酒轩、藕香居、吟风阁、话雨亭等。当年在藕香居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此地为东园故址”,下联为“其名出太白遗诗”,比较清楚地解释了公园的历史。1929年,整修东园故址时,辟为公园,取名“白鹭洲公园”。1937年公园遭破坏,到了1949年建国前夕,仅存断桥残垣,荒地数亩。1951年结合整治秦淮河,白鹭洲公园始得到扩建,开设四个园门,北门前竖石狮一对,书法家费新我题门额。园内堆积湖石假山,遍植花木。除整修鹫峰寺、藕香居外,还增建了烟雨轩、回廊、小桥、拱桥、水榭、风景亭、溜冰场和少年之家等。

入院后向北走,就看到“长桥赏艳”。金陵灯会时搭建了“长桥选妓”组灯,展现了秦淮佳丽在桨声灯影下搔首弄姿的场景。

长桥赏艳(长桥选妓)。 长桥选妓说的是在长桥一带,许多达官贵人,文人举子慕名前来挑选歌舞妓女。历史上这里的秦淮八艳、金陵十三钗名声在外,此处选出的秦淮艳丽个个诗词书画无所不精,人人能歌善舞活色生香。 在中国古代娼和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娼是出卖肉体的,是下九流。而妓是卖艺不卖身的,不但需要长相绝色倾城,而且还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收费昂贵,不是一般的人能请的起,摆在今天就是所谓的才女。这些女子只不过是因为生活所迫而出卖自己的才艺,地位并不是绝对低下,这样的女子往往最后还能嫁个好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