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山西五台山黛螺顶 |
分类: 户外休闲 |
“朝台”又被分为了“大朝台”和“小朝台"。大朝台"是最古老的朝台线路。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文殊萨有着诸多法像化身。而组成五台山的东、西、南、北、中五台的五个高峰,分别供奉着文殊苦萨的五种化身:大园镜智,妙观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后人将文殊苦萨的五座法相都请到这里供奉,一次就可以朝拜五个文殊菩萨,方便不能进行大朝台的信徒和游客。我们今天没能实现大朝台的愿望,就去黛螺顶进行小朝台吧。保护膝盖乘缆车上下。


上黛螺顶拜五方文殊被称为“小朝台”是在乾隆年间。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从传说顺治帝出家五台山,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一次次地朝拜文殊圣地五台山,给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带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繁荣昌盛。

在黛螺顶门前有几位僧侣,我上前问他们可否照相,这小伙儿说他可以,然后就摆起各种姿势给我拍照。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根据《清凉山志》的记载,黛螺顶的历史从唐代就开始了。黛螺顶山门背后现存明万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记载:“……乳峰状若旋螺,圆净可爱,俗呼为大螺顶,志曰青峰是也,……传载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栖托于此。”

天王殿“一做二用”,既是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该寺的山门,故也称山门殿。该殿坐东向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塑有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有钟鼓。天王殿前门有联云:“登螺顶仰观天空眼界自阔,临宝地俯览台怀胸襟更宽。”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专司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为“大智路”。这条路如天梯般陡立奇峭,渐次登临之间,鸟瞰四周景色,浩浩然若凭虚御风。且石阶曲折处又多置平台,还有围墙小亭,边登边歇,领略佛国风光。这条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虔诚的佛教徒一步一叩首的情景。我们乘缆车没能看到。



黛螺顶寺宇占地三千平方米,计有殿堂僧舍二十余间。过牌楼,进山门,见院内的山门背后立有石碑两块: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另一块立于清康照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看来,黛螺顶又名青峰顶,佛顶庵是黛螺顶寺宇的另一种称法。寺内的第一座殿为站坛殿,殿座六角台基,上部是六角重檐攒尖顶。作为殿建,在五台山寺庙群中别具一格。


进入寺门,一座六角台基上为六角重檐攒尖顶的建筑映入眼帘,匾额上写着旃檀殿,此殿外观两层,二层匾额“调御大夫”,内为一室,周边有回廊,殿内供奉一尊站立的旃檀佛,手结说法印,这就是此寺别具一格的建筑。殿内供有佛祖,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结跏趺坐的式样,而是站立于佛坛上。因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故名旃檀佛。



旃檀殿后的五方文殊殿是黛螺顶的主殿。此殿面宽16.5米,进深11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无斗拱。殿内供奉着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铜像,高约2米,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五方文殊神态各异,金光夺目,庄严祥和,殿前左侧立有石碑,正面是乾隆十五年冬写的黛螺顶碑记。




黛螺顶的后殿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即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殿堂。此殿面阔5间,19.2米,进深9.6米,歇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内供铜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两山为十八罗汉彩塑,这脱纱塑像是2005年新塑的,在五台山用脱纱塑像是少有的。




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处,寺内的古松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




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处,寺内的古松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






山门外西南角有一汉白玉望景亭翩然立于眼前,玲珑剔透,招人喜悦。站于亭内。放眼望去,远处台顶隐约可见。若是冬日,四周山峰尽皆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若是夏日,千山皆绿,排青滴翠;流水沉碧,风光如画。星罗棋布的寺庙坐落于万绿丛中,若隐若现,几多玄妙,几多神秘。多高的山上也有水,因之多高的山上也有树,多高的山上也有庙。站于望景亭内,空气清纯,香风甜润,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前一篇:晋北游(十三)五台山东朝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