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丽水小赤壁鼎湖峰 |
分类: 户外休闲 |
昨天我们住在仙都湖的板堰村,因为连续几天的大雨,造成石桥被淹,仙都湖景区关闭,牵牛表演暂停。昨晚水还很大,今天早晨水已经小了许多,但是石桥仍未露出水面,客栈老板说今天水位就会下去,明天早晨就可安排摆拍。




上午我们来到小赤壁景区,对面山上的婆媳岩很形象。婆媳岩,又名姑妇岩。子母山脊有两岩对峙,相距百数十米,北高立者似一亭亭玉立却无头颅的少妇,南低跪者像惟妙惟肖的老妪,两石一高一低形态逼真,神情可辨。据考证,系火山岩山脊经风化剥蚀、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后形成。相传古时一位寡母与子相依为命,独子娶妻三天后就被抽丁戍边,不孝媳妇常常虐待婆婆,天理不容,故被雷公劈去头颅。因是进入仙都第一景,故又称婆媳迎宾。

小赤壁景点位于仙都景区的入口处,临溪一面绝壁陡峭,红白相间,犹如焰火烧过,故称小赤壁。西边山巅有形态酷肖的婆媳岩与舅轿岩相对。内有龙耕路、大肚岩、小蓬莱、仙榜岩、八仙亭、云关、丹室等自然景观,错落有致,山水相融,构成了一幅风光旖旎的画卷。


舅轿岩,又名仙释岩。下洋村狮豹山脊,两岩相邻矗立,前石修小,极像一个背着包袱的壮汉,后石方大,酷似一顶轿子。与婆媳岩隔溪相望,相传媳妇弟弟听说姐姐婆媳不和,就抬着轿子来接她回家散心。不料正遇姐姐头颅被雷劈下,弟弟又惊恐又难过,僵立不前,遂与轿子一同变为惟妙惟肖的舅轿岩。


虎迹岩。小赤壁南段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洞穴,穴径小的40-50厘米,大的1-2米。远远望去,形如猛虎足迹。由于岩石中岩屑角砾、火山等含不均二经风化剥蚀及流水侵蚀作用,易风化部分被侵蚀剥使后,留下凹凸不平的洞穴。




龙耕路。小赤壁悬崖峭壁上横亘着天然石廊,长约四百米,宽一至三米,高二至三米,高出水面数十米。崖壁原为凝灰岩质,历经千万年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渐成此石廊。相传东汉刘秀称帝前,被王莽军追杀至此,前临深渊、绝壁,后迫追兵,危急间有一金龙跃出好溪,在陡壁上横耕石廊一条,使之脱险,因名龙耕路。







丹室。龙耕路东北端有“昆岩洞天”古丹室遗址,今人在其东南十余步辟址新建。郑汝璧号昆岩,明万历六年(1579)被排斥出京,次年在广东按察使任辞官归隐。与仙都高道葛炼师甚是逸契,葛欲在仙榜岩上构筑丹室炼丹,郑为之悬崖凿磴,在龙耕路尽头置屋半壁,颜其轩曰“超妙”,后人镌“昆岩洞天”于洞壁。








仙榜岩。小赤壁上分布着许多如蝌蚪状的天书,因年代久远、自然侵蚀而斑驳脱落,似字非字,似文非文,难以辨读,人们以为这是仙人所写的榜文,故取名仙人榜,并把张贴仙榜的崖壁称作仙榜岩。崖壁上多历代题刻,现存摩崖石刻八处,南宋著名诗人王埴《小蓬莱歌》和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游仙都峰记》,均以长著称。

小赤壁,古时又名白岩。下洋村隔溪一面绝壁陡峭,东西横亘约六百五十米,高约六十米,崖壁赭白相间,远望犹如焰火烧过,酷似长江赤壁,因规模较小,故名小赤壁。崖壁有署名印海(明代邑令龚庭宾)的“小赤壁”题刻。山体原为东北向断裂,因受溪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岩石崩塌,断面裸露,成此绝壁奇观。



小蓬莱。小赤壁前昆潭呈碧,中多奇石,拥簇叠垒,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潭中有岛,枫柳成荫;岛间有湖,微波粼粼。景随人移,恍如置身海外仙山,故名小蓬莱。相传八仙常常游憩于此,故在小蓬莱东建八仙亭。电影《道士下山》曾在此拍摄。

八仙亭。小赤壁悬崖下石亭高5米,八柱四角,单檐歇山顶,每个亭角上分别塑有两个栩栩如生八仙神像,亭名匾额为我国二十世纪书法泰斗沙孟海书写。相传八仙常到小赤壁游憩,留下许多美丽传说。《八仙的传说》《封神榜》《锦绣未央》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

小赤壁


云关,俗名合掌岩、合掌洞。八仙亭北,一爿巨岩滑塌后与峭壁相倚,上合下分,状如两掌合十。洞内壁平如刀削,洞阔约六十平方米,洞内冬暖夏凉,最宜游人小憩。南侧峭壁上有明代印海“云关”摩崖,北侧有现代王金山“赤壁云关”摩崖。相传黄帝升天时,洞南阳光灿烂而洞北云雾缭绕,由此异景常呈,故古人称之“云关”。


这块石头像什么?我看像一头狮子,你说呢?

小赤壁,古时又名白岩。下洋村隔溪一面绝壁陡峭,东西横亘约六百五十米,高约六十米,崖壁赭白相间,远望犹如焰火烧过,酷似长江赤壁,因规模较小,故名小赤壁。崖壁有署名印海(明代邑令龚庭宾)的“小赤壁”题刻。山体原为东北向断裂,因受溪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岩石崩塌,断面裸露,成此绝壁奇观。



小蓬莱。小赤壁前昆潭呈碧,中多奇石,拥簇叠垒,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潭中有岛,枫柳成荫;岛间有湖,微波粼粼。景随人移,恍如置身海外仙山,故名小蓬莱。相传八仙常常游憩于此,故在小蓬莱东建八仙亭。电影《道士下山》曾在此拍摄。

八仙亭。小赤壁悬崖下石亭高5米,八柱四角,单檐歇山顶,每个亭角上分别塑有两个栩栩如生八仙神像,亭名匾额为我国二十世纪书法泰斗沙孟海书写。相传八仙常到小赤壁游憩,留下许多美丽传说。《八仙的传说》《封神榜》《锦绣未央》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

小赤壁


云关,俗名合掌岩、合掌洞。八仙亭北,一爿巨岩滑塌后与峭壁相倚,上合下分,状如两掌合十。洞内壁平如刀削,洞阔约六十平方米,洞内冬暖夏凉,最宜游人小憩。南侧峭壁上有明代印海“云关”摩崖,北侧有现代王金山“赤壁云关”摩崖。相传黄帝升天时,洞南阳光灿烂而洞北云雾缭绕,由此异景常呈,故古人称之“云关”。


这块石头像什么?我看像一头狮子,你说呢?


大肚岩。小赤壁东北端崖嶂矗立,围径近百米,高五十五米,头畸小而肚大如鼓,因名之。相传黄帝炼丹时,在好山置玉甑、搁饭娘,由是供饭不竭。一次,有位善吃神仙,贪吃甑中饭娘,饭娘不断产饭,使其肚子迅速胀大,勉强趟过溪后就再也走不动,遂化为大肚巨岩。岩上有千万年的棕黑色尾状水痕,酷似农家蓑衣下摆,故又名雨蓑岩。

天鹅卵



仙都观,曾名赵侯祠,又叫赵侯庙、乌伤侯庙。祭祀赵炳,是缙云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祠庙建筑。赵炳字公阿,东阳人,系东汉时善医方士。云游仙都,适遭兵乱,瘟疫横行,遂施方术为人治病,救人无数,百姓感其恩德,建祠祭祀。当时缙云仙都一带属于乌伤县管辖,故朝廷敕封其为大将军和乌伤侯。《道士下山》《飞刀又见飞刀》《射雕英雄传》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


天鹅孵卵。青龙岙口多巨石叠垒,上部巨石酷似天鹅,下部石头小如鸟蛋,酷似天鹅正在孵化后代,组合成形象逼真的天鹅孵卵奇观。其形成系多节理、裂隙的流纹岩山体,在风化剥蚀、流水侵蚀特别是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岩块错落堆积,架空叠垒,岩块表面又经千万年球状风化所致。


招隐洞。仙都观青龙岩下之洞穴,因立地高低不同而分上下两层,下洞高大宽敞,可容百余人,洞口之上高崖陡峭,雨天流水如瀑,晴天雨珠似帘,故称雨珠洞。洞后石壁有扁鹊等古代八大神医浮雕。上洞矮小,适宜坐憩,相传古有樵夫在此洞颈两老对弈,方一局,刀柄已烂。仙家一局棋,人间已百年,原来是樵夫遇仙,故称烂柯洞。









中午在缙云烧饼总部店午餐。

缙云烧饼也称桶饼,是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的一种传统小吃,属于浙菜系;据说该小吃有650余年的历史。缙云烧饼以面粉、鲜猪肉和梅干菜为主要原料制成饼坯,经烧饼桶炭火烘烤制成。

传说,轩辕帝曾在缙云山鼎湖峰架炉炼丹,非常专注,饿了就抓一块面团贴在丹炉壁上烤着吃。轩辕黄帝驭龙升天后,当地百姓就用陶土,模仿黄帝的丹炉,制造陶炉,烧烤面团食用。后来,这种在陶制炉膛内贴上饼坯,以炭火烧烤成熟饼的制作技艺,是缙云,金华等地的特有传统技艺。缙云烧饼广为流传,最为正宗非缙云本地不可。






鼎湖峰,是整个浙江省缙云县仙都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鼎湖峰,状如春笋,直刺云天,高 170.8 米,顶部面积为 710 平方米,底部面积为2787 平方米,堪称“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峰巅苍松翠柏间蓄水成池,四时不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用“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诗句来描绘这个天下奇观。 据说轩辕黄帝在峰顶用鼎炼丹,鼎重达千斤,把峰压成了凹形,下雨积水成了一片湖——鼎湖。轩辕黄帝升天后,这个地方就被人们称为——鼎湖峰。





仰止亭,据清六峰樵客《仙都小憩图》载:在童子峰外练金溪畔,约建于明代,当为游人瞻仰鼎湖峰雄姿的仰止之处,后废。台胞李延品、舒寿福两先生捐款重建。新亭是重檐十二柱式,黄帝合宫形,有古朴典雅之感。“仰止亭”三字,湖州李英书撰,亭内长联,吴亚卿撰书。


驭龙亭,驭龙亭在黄帝祠宇前,亭前有水池,池中有红鲤鱼。亭的一侧便是鼎湖峰。

驭龙亭侧看鼎湖峰,鼎湖峰的侧面就像一根大拇指,好似母指峰。

驭龙亭后面的一座大型汉白玉龙雕,导游让大家去摸龙祈福。

上行的左边是龙影亭。从龙影亭右边走是步虚山上山步道。我选择缆车上下。

黄帝祠宇是仙都景区的灵魂,是我国南部祭祀、朝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为中国古代道教活动中心地之一。位于鼎湖峰右侧,步虚山山脚,中间由练金溪相隔。该建筑具有盛唐风格,气势恢宏。黄帝祠宇再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始祖黄帝的神采,重叙了充满神奇魅力的遥远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黄帝祠宇的重新建成,使仙都风景名胜区重新成为中华民族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每年这里都隆重举行大型祭祀黄帝典礼。

黄帝祠宇,原名缙云堂,有“天下第一祠”之称,是我国南方人祭祀黄帝的主要场所,和陕西黄帝陵组成“北陵南祠”格局,传说这个位置曾经是轩辕黄帝三大行宫之一的三天子都所在地,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和(326 -334)年间,为中国古代道教活动中心地之一。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后,为了纪念轩辕黄帝,改名黄帝祠宇,由著名小篆书法家、缙云县令李阳冰撰额。黄帝祠宇坐东南朝西北,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国南部祭祀、朝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

下午一点,正好赶上观看黄帝祠宇的缙云轩辕祭典表演。2019年11月,缙云轩辕祭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天下第一祠,轩辕殿。

鼓乐声和烟雾起,一群身穿礼服的男女沿着阶梯来到祭台前的广场,先是分列两旁,之后由祭司宣读祭文,再依古法举行祭祀仪式,后来还有几段不同风格的祭祀舞蹈。








朝祖亭。后面是索道站。

缆车上俯瞰黄帝祠宇。

步虚山是鼎湖峰的后山。它东西走向,东接高天坪,西为石笋漏,南为下官坑,北俯板堰,海拔高364米(步虚,道家名词,道教斋醮中道士在醮坛上边赞诵边步行的仪式动作)。它的西头原与鼎湖峰为一体,形成于白垩世晚期,后经流水的冲刷和寒暑风化(垂直节理),才慢慢自然崩塌分离,形成许许多多尖柱状的石柱。鼎湖峰就是其中最高最大的石峰,故步虚山,西端俗称石笋漏与石侧漏。元《仙都志》云“步虚山,在仙都山前,正与玉虚宫相对,叠嶂倚空,群峰掩映,……古老云黄帝尝炼丹之所。<舆地志>云‘缙云堂,即三天子都’。山巅平敞,有若坛,是其地也。”北宋铁面御史衢州赵忭有诗云“妙峰高处即仙居,多为朝真作步虚。却是清风明月夜,一声倾听属樵夫。”

我们乘缆车上下步虚山。

步虚亭,立于鼎湖峰身后步虚山巅的昆台之上,一九七九年建。匾为沙盂海所题。据说建这亭时,曾挖出石砚、石笔,可能是古人祭天时供奉神仙之物。向西,鼎湖在下,古丽在上,中间笋川、前湖诸村,历历在目,似乎已置身于天宫仙府。那鼎湖峰,从地底深处森然隆起,状如方柱,气势磅礴,正如谢灵运在《山居赋注》中所云“方石万丈,下有长溪,亦是缙云之流云”;向东,高天坪在前,马鞍山在上,宛在九重,更为壮观;向北、山如龙蛇,烟村暮树,瑰丽非凡;还有磊磊铁城,隐约可辨;那九曲练溪,如丝如带,环绕而至,更添风情十分;向南,仙山横列,天堂在前,山风松涛,徐徐而来,游人更醉。那登天之汗,登山之累,此刻全消,如果把酒临风,自然其喜洋洋者矣。


在山顶观“天下第一笋”鼎湖峰(背面)。






怀祖堂。


轩辕殿是黄帝祠宇的主殿,也是供奉黄帝的地方,殿门和殿宇内部以红色调为主,和身穿黄色帝袍的轩辕黄帝形成鲜明对比(刚才上来时人太多,我们从轩辕洞走出)。


人文始祖——黄帝像。黄帝是四千多年前的伟人,缙云仙都里的黄帝祠宇是东晋时期建造的,距今1600多年,是我国较早建成的道教殿宇建筑。

历史上的轩辕黄帝,因征服东夷、九黎族等部落,进而统一中华而被载入史册。



再看驭龙亭。庭前的水池内好多锦鲤鱼。

鼎湖峰半腰有一圆洞,像人的肚脐。


童子峰






仙水洞,也叫水仙洞,在步虚山西坡的悬岩陡壁间,它北有滴水洞、坐禅洞,南为鼎湖峰。上有片云亭,下临练金溪,离溪面五十多米,古时候架梯攀缘可上。洞口面溪,圆如镜子,故又称镜岩。古往今来,仙水洞吸引过许多达官贵人和文宗巨匠,段成式、皮日休、陆龟蒙、赵扦、沈括、李之仪等都留下他们活动足迹。现散在洞内外的唐宋摩崖石刻共38处,是我国文物瑰宝。洞顶岩窦间,有乳质的泉水,下滴成池,清澈见底。春夏不多,秋冬不少。水质清淳甘凉,久蓄不腐,相传轩辕黄帝就用此水来炼丹。人们经常喝它,能消百病,轻体态,益寿延年,故名仙水。世世代代以来,附近的山民,都说是水仙娘娘显灵的缘故。梁代文学家、著名道士陶弘景写有《水仙赋》传世。后来,唐代道士周景复饮了此水而成仙。来这里的游客也会取之喝之。






回到鼎湖峰,找倒影。

这条路不开放,我们与保安说了后让我们进入。下雨,路上很多淤泥,不好走。


快到客栈时,好溪的水位已经落下,可以走人了。现在的倒影也很好哦。又赚了!



归途的捷径,走石桥。仙都石梁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板堰石梁桥、鼎湖峰石梁桥、练溪石梁桥三座,均横跨好溪,相距约3公里。板堰石梁桥建于清初,75孔,长115米,宽0.60米,高0.80米;鼎湖峰石梁桥初建于明,修葺历史不详,44孔,长77米,宽0.77米,高0.80米;练溪石梁桥重修于清末民初,81孔,长145米,宽0.78米,高1.40米。结构基本相同,用倒梯形长条石扎入河床直立为桥墩(柱),墩(柱)作成燕尾榫状(燕尾榫上游小,下游大),上扣铺桥石板(梁),在桥墩(柱)下游用条石斜向支顶,根据桥宽不同或视取材难易等情况,桥墩(柱)分单柱和双柱并立两种。石材多用地产青石。仙都石梁桥是一种古老的桥梁形式,古谓“过水明梁”,比较适合山溪河床较宽、常水位浅、洪水期短的自然情况,是我省规模较大,制作较为精致的石梁桥,为研究古代梁桥提供了重要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