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墨脱行盐井加加面盐井天主教堂 |
分类: 户外休闲 |
盐井加加面是滇藏地区的特色小吃,每次煮一大碗,装在小碗里,每个小碗也就一口,由服务员分次加,吃完一口加一点,一口一碗,和着肉末烧的,极鲜美,直到吃饱。你们能吃几碗?我吃了八碗,是不是大肚汉


加加面的历史无从考证,只能从字面上来理解,不是一次吃一碗,而是每次都很少,吃完以后再往里面添加。加加面是那么与众不同,首先它的面极少,一碗只是五六根,用筷子一挑,一口就送下了肚。接下来就等着店家继续来送,送过来的面也还是如此,吃完再送,如此反复,肚量大的要吃上几十碗。所吃的碗数主人并不用笔去记,而是在桌子上放石头,吃完一碗,就放上一颗,等临走的时候按照石头来结账。据说,这一传统已经保持几百年了。

盐井天主教堂是在西藏境内唯一的教堂,它位于西藏昌都芒康县纳西乡的上盐井村,同时也位于康青公路的214国道之边。教堂的占地面积约有6000平方。盐井天主教堂是一个中西文化、藏、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典例,它在中国佛教、藏传教史上也是罕见的交流的一种宗教文化。它是公元1865年传到盐井的,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盐井天主教堂之地的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信奉天主教,目前的天主教堂的神父是由一名叫鲁仁第4的藏族担任,今天他们吟诵者的《圣神》是译成藏文的。当地的百姓信奉天主教信徒的给孩子起名,都是由神父取名,名字大多数都与欧洲人名相似,他们的丧葬习俗也是按照天主教的仪式安葬。

据说当年传教士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从之南贡山的朋卡来到盐井的根拉村,在根拉村住了一段时间,此刻已有当地百姓中已有信奉天主教,于是在1855年神父从贡格喇嘛处购买了上盐井的这块地,盖起了教堂。当时的教堂内有15间住宿房,当时盐井并没有多少户人家,因此神父传教的生涯之中,在西藏有了一席之地,逐步开始收徒传教,慢慢开始教徒们也在盐井安家落户了。教堂也在逐步扩建。

因天主教先后由清政府与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它得到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当地驻军的保护,原来的刚达寺的地盘,也被天主教吞并,原来信奉佛教的信徒,也被强迫归顺天主教,成为天主教徒,因而导致刚达寺及信徒的强烈不满。天主教在传教士与当地藏传佛教僧俗,以及西藏的传统势力的强烈反对,由此冲突不断,1940年天主教堂与刚达寺发生最后一次冲突,盐井天主教堂共有15任神父,有7人被杀害。

所以发生了1940年,天主教堂神父杜忠贤被刚达寺用武装僧人强行驱逐出盐井的天主教堂,由此发生了强烈的冲突。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时期,杜忠贤前往国民政府驻地南京求助,但是未得到结果,于是没有办法,只好返回盐井,但是刚到刚达寺又被驱逐,他与当地教徒多尔斯等人,通过察瓦碧土、扎玉、左贡等地前往拉萨,向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告当地佛教徒对他们的迫害,在走到盐井与察瓦碧土的交界之处察瓦堆拉(松拉山)山口时,本来打算杀掉刚达寺的武装僧人,但是反被武僧所杀,遗体被运回了盐井的天主教堂之地安葬在盐井的墓地。自此盐井的天主教开始衰败,刚达寺重新占领了天主教堂所用的土地。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在1951年盐井的天主教教民们向昌都地区的人民解放委员会申请,经人民解放政府主任邦达多吉等7人进行调解,于是天主教堂再度为天主教徒开放。教堂在后来的文革期间被毁。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时,党中央落实宗教政策,教堂又修复,开始了恢复,当地百姓各自遵循不同的信仰,和平共处。

今天的盐井地区的藏民族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信奉藏传佛教还是天主教。盐井的天主教教徒们,也把他们的藏历年作为新年的开始,把圣诞节作为盛大节日,在圣诞节时,神父主持着信徒们做弥撒,讲经,所有的教徒们在圣诞节时,都会被邀请到天主教堂的院内共同进餐,最后跳传统的锅庄舞与弦子。今天的盐井天主教也纳入了一些藏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值得观光与调研之地。

在西藏这个满是佛塔林立,寺庙众多,红衣喇嘛遍地的雪域高原,能存在这样一座美丽的天主教堂,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也是多元文化共存的结果。真正的理想国便是多种文化交融、多种宗教并存,大家和睦相处,过得与世无争的快乐生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