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漆桥老街,东坝寻古
标签:
高淳漆桥老街东坝 |
分类: 户外休闲 |
国庆期间没有外出安排,临时应朋友之约到高淳,逛漆桥老街,寻东坝古迹。

新建的城楼如今像一座古城鹤立村口,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派,保护着漆桥古镇。




漆桥老街位于南京市高淳区,全长500米,东、南、西三面环水,外围纵长1000余米。主街弧型延伸,巷道对称,整个平面布局类似蜈蚣之型。



进入城楼,几座铜制的仿古雕塑映入眼帘,独脚推车、战马、剑戈、人物等等,展示着当年小镇的繁荣景象。



漆桥的大街小巷,有青石路面一线天、小巷深处有人家的一派古朴幽雅意境。

这里的商铺大多是销售生活用品和小吃,显得比较淳朴。

古老的石板路上留有独轮车压出的车辙,在老街翻修时可能是疏于管理,没能将原有车辙石板连成一体。有点遗憾。

老街区建筑造形为砖木结构,抬头观望,屋檐外挑,对门间宽不足1米,两侧部分以木板作墙,临街门面仍保留了木板矮墙。


古镇居民以孔氏为主,均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后裔,南宋时从北方迁到漆桥的是孔氏派行第五十四世孙孔文昱,至今已达八十四世左右,祖祖辈辈,繁衍子孙已达三十世,在附近各村有2万多人,是孔子后裔较大居住地之一。


古镇的活动中心了。

大木台上秀功夫。


这舞台我们也要展示一下哦!




倒塌的房屋年久失修,框架上爬满了绿植。





漆桥位于高淳区东十五里漆桥镇老街南面,横跨漆桥河上。漆桥初为木桥,迭经修葺。解放后于1953年改建为三孔石拱桥,长约十四米,宽四米左右。因其历史悠久,列入了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漆桥地古称“南陵”。汉哀帝时期,丞相平当辞官隐居南陵,建桥于溪河之上,施以丹漆而名“漆桥”。


老街的门楣、门牌。


“蜈蚣的腿”。每隔几幢建筑就留有临水通道的小巷,巷中辟门,形成前门、后门与腰门。


离开漆桥老街,我们来到东坝上上街,在这里寻访几个古迹。

东坝镇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五代时名银林,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为使东坝上游之水不复东流,保太湖地区免遭洪涝之灾,在镇内胥河上建石闸启闭,名广通闸,始命广通镇。因地处固城湖东,又名东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建镇历史,为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

牌坊前面这条大河就是著名的胥河。胥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春秋时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运输伐楚所用粮食,命伍子胥开挖运河,东通太湖,西入长江,胥河由此开凿。胥河是我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如今的胥河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已连接芜湖长江水运和上海黄浦江水运,可通行1000吨位的船只。

桥右边的的这座白墙黑顶的建筑就是古戏台(当时并不知道)。


东坝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它是古代车马驿站,旧时商贾云集,明清时代就有"七省通衢"的美称,双望公路南北向穿境而过,芜太公路沿古胥河东西向穿镇而行,境内的下坝船闸是水上运输西进长江、东达太湖的必经之路,是沟通苏南、皖南的经济走廊。古戏台、太平天国遗址、胥河闻名于全中国,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被省政府列为江苏省小城镇建设重点中心镇。东坝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2002 年被南京市评为"市级环境优美小城镇",现正在争创"江苏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

明朝时,这里叫做“广通镇”,当时,走水路从芜湖到苏州,若走长江,太险又太绕,而高淳的水道更为便利,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黄金水道,从长江走水阳江入固城湖,继而由胥河接入荆溪,直达太湖。广通镇就在胥河岸边,筑起东坝后,往来船只都要在这里集结,一时间商贾云集,由此设立了巡司、税课司、茶引所等。


东坝老街又叫做“上上街”,一度落败不堪,这几年政府为了打造运河文化,正在进行修葺复原。好在,东坝老街外表虽不够光鲜,但至少老得原汁原味。写有“上上街”的牌坊前面有一个斜坡,青石板上刻有很深的凹槽,是往年走独轮车留下的印记,这些车辙贯通着老街的每一块石板,讲述着这条运河旁老街的过往。

首先我看到的是这座有年头的建筑。

原来是“江宁旅淳公所旧址”,建于清代,尚未对外开放。




旧址没有开放,大家就在旧址外面嗨了起来。


还有一口古井。


东坝古戏台,画栋雕梁美不胜收,戏台有一人多高,戏台正中一幅太上老君脚踩祥云,手托仙桃,鹿随鹤从的雕刻画栩栩如生;戏楼梁栋飞沿上的雕塑造型生动精美。为保护这座古戏楼,游人只能在戏台下转转。



东坝古戏台,画栋雕梁美不胜收,戏台有一人多高,戏台正中一幅太上老君脚踩祥云,手托仙桃,鹿随鹤从的雕刻画栩栩如生;戏楼梁栋飞沿上的雕塑造型生动精美。为保护这座古戏楼,游人只能在戏台下转转。

前一篇:再游汤山矿坑,观粉黛乱子草
后一篇:采风课--赏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