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2020-01-19 18:11:02)
标签:

印度

瓦拉纳西

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分类: 异国风情
鹿野苑考古博物馆就在鹿野苑遗址公园对面,建于1910年,收藏着鹿野苑出土的文物,包括诸多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300多副图画。 
十二世纪,伊斯兰教袭入印度,鹿野苑的佛迹被毁坏殆尽,房舍被推坍,佛像被砸烂,只剩下比绿草稍高的基座。而许多后来被发掘出来的精美文物收藏于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这一带出土了许多不同时代的石像,最闻名的是阿育王四头雄师柱顶,现在是鹿野苑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已经成为印度的国徽图案)。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雕刻。阿育王为铭记征略,弘扬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余根纪念碑式的圆柱,这些柱子一般高十几米,其中最著名的是瓦拉纳西城外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头上刻有四只背对背蹲踞的雄师,中间层是饰带,刻有一只大象、一匹奔马、一头瘤牛和一只狮子(有人说是老虎),这四种动物间都用象征佛法的宝轮隔开;下一层是钟形倒垂的莲花。整个柱头华丽而完整,并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润,这也是孔雀王朝时代雕刻艺术一个较为显著的特色。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你们说这个雕像是狮子还是老虎?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阿育王石柱建于公元前2世纪,就伫立于鹿野精舍遗址旁。玄奘于公元7世纪时看到过,石柱高达70余尺(约17米)。19世纪末期,考古发现了该石柱的头部(长达2米多),雕有四面狮像。后来这个四面狮像成为印度国徽图案的来源,而印度国旗中间的法轮图案也是源于阿育王石柱中的法轮雕刻。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这是阿育王石柱顶部的法轮。阿育王石柱下方高大的石柱现在保留在鹿野苑内,我们等会儿会看到。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考古博物馆里保存的各种石像雕刻。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一组讲述释迦摩尼布道的雕刻。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博物馆的管理人员。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一组萨纳特的黄金宝藏。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在这里看到的古迹,与埃及博物馆有点类似,基本上都没有玻璃罩,任由有人抚摸,许多地方已出包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除了印度人,我们遇到了说中国话的同胞,留影。原以为他们是国内来的佛教团,但团友与他们交流后得知,原来他们是1997年从青海的一个藏传佛教的寺庙出来的。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这里没有看到中国旅游团,只看到印度人、藏传佛教出家人和这两位北欧(挪威)来的游客。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门口的小贩货摊车。
印度行(十三)鹿野苑考古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