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行(三十一)佩特拉古城之二:非常规线路

标签:
中东行约旦佩特拉非常规线路 |
分类: 异国风情 |
说起这条非常规线路,实际上是一条上山的小路。我们一心想去代尔修道院,我没有听清导游的话,误以为这是一条去修道院的近道,连累了和我一起上山的几位同伴。但是我们看到了大多数人看不到的风景。

实际上是应该沿着下面的这条大路,先向前走到头再上山,才能到修道院。


山上的墓穴群。


对面山脚是皇家墓室。


小猫也能上到这么高。





这块石头上的花纹很漂亮。






一块漂亮的大石头。


贝都因人把这些美丽的石头弄成小块贩卖。

贝都因人(Bedouin)是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让大部分贝都因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他们也是阿拉伯人祖先的一部分,有学者形容他们是阿拉伯人的“活化石”。 贝都因人现在大多分布在中东各国,《死海古卷》就是以色列的贝都因人发现的。





这是接近山顶的一处遗址,不知道是什么建筑。

1812年,一名叫做约翰·贝克哈特的瑞士探险家重新找到了佩特拉,此人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他打扮成一名阿拉伯人,并说服了当地的一名向导,表示希望能向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那位向导带着贝克哈特沿着如今我们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西克峡谷前进,忽然眼前出现了阳光照射下的宫殿正面。贝克哈特掩饰住内心的激动,不露声色,匆匆寻看了这个被称为“法老宝库”的哈兹纳赫神殿后,马上断定,自己脚下的这个城市就是传说中的佩特拉。他不敢久留,只待了一天就离开了佩特拉。





继续上到最高顶。


上到了最高处,是一处已经看不到残垣断壁的遗址。上顶上风太大,几千年的风化,使得这里很干净。但是石头的雕刻痕迹还是很清楚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看这风有多大。


山脚下的开阔平地,就是佩特拉古城。

山上的遗迹,没有介绍,也查不到资料,所有的一切就靠我们的猜想。

小猫说我知道就是不告诉你。



原本可以原路返回,可是看到另一边有路,前面还有人,我们也就继续向前走了。





里面可以通过这个石缝采光。





又是一个。


不知道这里是墓穴还是居住。





进去看看。

石窟内这个可能是以前放置佛龛的地方。1812年,约翰·贝克哈特发现佩特拉之后,这里也曾被文明社会的人搜刮过,许多宝物现在不知道流失到那里,后期才得以重视和保护。

屋顶的黑色估计是后期贝都因人居住时烧火所致。


约旦的贝都因人大约是12~13世纪迁徙过来的,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他们中有些融入了现代城市生活中,但仍有很多依旧保持着游牧民族的氏族部落特性,他们酷爱自由、不受拘束、勇敢好义,不受部落以外的政权制约。政府为他们盖的房子他们用来住牛羊,他们不受任何政府和法律的约束,只听酋长的。有资料说居住在佩特拉古城的贝都因人是纳巴特人的后裔。佩特拉现有两万多贝都因人,原住在峡谷的山洞和帐篷里,现因佩特拉景点开发而迁至古城外政府建造的定居点,现在在古城里做游客生意的马夫和商贩都是贝都因人,以在景区向游客出租骆驼、马、驴,贩卖纪念品等为生。

还有资料说在佩特拉开发之前岩城现有100多名居民,一部分仍然住在洞窟里,他们就是纳巴特人的后裔,保持着祖先的习俗,身穿阿拉伯长袍,头缠红色带条纹头巾,妇女蒙着面纱。

现在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保护措施,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使得古城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想必边上的这个小棚子就是现在贝都因人休息居住的地方。









山里的牧羊人。

这两个大馒头一样的大石柱一定也有不一般的故事。




牧羊人在驯羊呢。

神奇的大石头。


不知这些石洞是天然的还是人为开挖的。

这个一定是人工制造的。



好奇这个石窟进去看看。




奇迹出现,天然的石纹,太漂亮了。

实际上是应该沿着下面的这条大路,先向前走到头再上山,才能到修道院。


山上的墓穴群。


对面山脚是皇家墓室。


小猫也能上到这么高。





这块石头上的花纹很漂亮。






一块漂亮的大石头。


贝都因人把这些美丽的石头弄成小块贩卖。

贝都因人(Bedouin)是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让大部分贝都因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他们也是阿拉伯人祖先的一部分,有学者形容他们是阿拉伯人的“活化石”。 贝都因人现在大多分布在中东各国,《死海古卷》就是以色列的贝都因人发现的。




纳巴特文明的极度兴盛让后人相信,整个佩特拉都是纳巴特法老宝藏的仓库。直到19世纪,这里的贝都因人都一直确信宝藏的存在,他们怀疑来到这里的西方人都是一些企图将宝藏据为己有的不法之徒,任何试图接近佩特拉的外人都有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1806年,德国考古学家尤尔里奇·西特仁从当地的居民口中获悉了佩特拉的所在,兴奋的试图溜进去,不幸伪装被识破,结果惨遭杀害。

这是接近山顶的一处遗址,不知道是什么建筑。

1812年,一名叫做约翰·贝克哈特的瑞士探险家重新找到了佩特拉,此人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他打扮成一名阿拉伯人,并说服了当地的一名向导,表示希望能向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那位向导带着贝克哈特沿着如今我们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西克峡谷前进,忽然眼前出现了阳光照射下的宫殿正面。贝克哈特掩饰住内心的激动,不露声色,匆匆寻看了这个被称为“法老宝库”的哈兹纳赫神殿后,马上断定,自己脚下的这个城市就是传说中的佩特拉。他不敢久留,只待了一天就离开了佩特拉。





继续上到最高顶。


上到了最高处,是一处已经看不到残垣断壁的遗址。上顶上风太大,几千年的风化,使得这里很干净。但是石头的雕刻痕迹还是很清楚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看这风有多大。


山脚下的开阔平地,就是佩特拉古城。

山上的遗迹,没有介绍,也查不到资料,所有的一切就靠我们的猜想。

小猫说我知道就是不告诉你。



原本可以原路返回,可是看到另一边有路,前面还有人,我们也就继续向前走了。






里面可以通过这个石缝采光。





又是一个。


不知道这里是墓穴还是居住。





进去看看。

石窟内这个可能是以前放置佛龛的地方。1812年,约翰·贝克哈特发现佩特拉之后,这里也曾被文明社会的人搜刮过,许多宝物现在不知道流失到那里,后期才得以重视和保护。

屋顶的黑色估计是后期贝都因人居住时烧火所致。

贝都因人是阿拉伯人的一支,几千年来生活在地球上最酷热、最干旱和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阿拉伯沙漠中,练就了超强的适应力和耐力,也形成了坚韧、英勇、慷慨、高傲、热爱自由的民族性格。

约旦的贝都因人大约是12~13世纪迁徙过来的,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他们中有些融入了现代城市生活中,但仍有很多依旧保持着游牧民族的氏族部落特性,他们酷爱自由、不受拘束、勇敢好义,不受部落以外的政权制约。政府为他们盖的房子他们用来住牛羊,他们不受任何政府和法律的约束,只听酋长的。有资料说居住在佩特拉古城的贝都因人是纳巴特人的后裔。佩特拉现有两万多贝都因人,原住在峡谷的山洞和帐篷里,现因佩特拉景点开发而迁至古城外政府建造的定居点,现在在古城里做游客生意的马夫和商贩都是贝都因人,以在景区向游客出租骆驼、马、驴,贩卖纪念品等为生。

还有资料说在佩特拉开发之前岩城现有100多名居民,一部分仍然住在洞窟里,他们就是纳巴特人的后裔,保持着祖先的习俗,身穿阿拉伯长袍,头缠红色带条纹头巾,妇女蒙着面纱。

现在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保护措施,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使得古城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想必边上的这个小棚子就是现在贝都因人休息居住的地方。









山里的牧羊人。

这两个大馒头一样的大石柱一定也有不一般的故事。




牧羊人在驯羊呢。

神奇的大石头。


不知这些石洞是天然的还是人为开挖的。

这个一定是人工制造的。



好奇这个石窟进去看看。




奇迹出现,天然的石纹,太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