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余行(一)

(2018-11-28 09:59:57)
标签:

风景

图片

文化

分类: 游记

大余行(一)

 

因我弟小女出嫁,2018.11.23下午我乘班车抵达赣州市大余县。游玩了几处景点,现将图片展示,分几日载完,也算作是游记吧——

 

游览大余牡丹亭文化园

 

1124日上午,我游览了大余牡丹亭文化园。

大余县牡丹亭文化园位于县城东部柏坚大道,县城东山之麓,章水之滨。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名剧《牡丹亭还魂记》故事的发源地。此处牡丹亭景致,是早年由县城内迁来的(原在城内大余钨矿办公地),也是为了打造牡丹亭文化景区。

说来也是因为经济能力不行,大余县牡丹亭文化园历经磨难,一直未能建设完善。经过几十年规划打造,时至今日才形成规模,其间起落沧桑没人能说得清楚,如今形成一个完整规模的牡丹亭文化园,的确不容易,圆了大余人民一个百年的梦。这是展现牡丹亭文化的平台,也是广大民众陶冶情操、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也成为坚贞纯美爱情的传承圣地。

现景区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尚未全部完成),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牡丹亭公园景观以历史文化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剧中的人文景观,构成了一组情趣盎然的园林胜景。园内秀木参天,倚山环水,花草丛簇,亭阁雅美,景色怡人。

全园布局结构分东、西两游览区。以后花园(东园)游览区景致最佳,园内有牡丹亭、芍药栏、玉池精舍、梅花观、丽娘冢等景观。下面是历年建设改造的进程:其中牡丹亭为园中十景之最,始建于明代之前,明清时名冠江南,历尽沧桑,屡兴屡废,现景点为1996年重建而成。文因景起,景由文传。由于《牡丹亭》曲文的传唱,大余牡丹亭名扬海内外,杜丽娘与柳梦梅那由生至死、由死至生的情缘传为佳话,汤显祖也以此曲而流芳千古。为纪念汤氏,恢复这一名胜古迹,1987年决定重建牡丹亭公园。主要景点丽娘冢,为《牡丹亭》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坟墓,坟前有梅树数棵,相传丽娘是在梅树下因春感情,遇秋成恨的,留下遗言死后要葬于梅树下,守的个梅根相见;梅花观,为临街的一座尼姑庵,《牡丹亭》戏剧中的许多情节都发生在这里,《牡丹亭》剧中《闹殇》、《旅寄》、《拾画》、《还真》、《魂游》、《幽苒》、《旁疑》等所发生的故事都与梅花观有关。现正在规划建设景之佳,为西江衙署冠的南安府衙及汤显祖纪念园等景点。

由于来大余不是特意观赏牡丹亭景区,故这些景致我都是匆匆而过,正当星期天人流较多,没作细看,随手拍摄一些。

我与随同亲属分别,又乘兴登上正觉寺观赏。大余县牡丹亭文化园后边半山腰的正觉寺和山顶的塔,却是牡丹亭公园最好的衬托,景致浑然一体,隔外雄伟壮观。当初将牡丹园建在此处可谓神来之笔。早年山上有一座老塔,少年时因为父亲在此工作,我曾到此处山下游玩,而现在的塔是新建的。正觉寺位于大余县县城外东山山谷,距323国道(现今柏坚大道)约300米。东山山川形胜,山上树木葱茏,环境幽静,登山远眺,双城对拱,宛如合璧,桥锁两岸,有如垂虹,被誉为东山耸翠,乃南安十景之一,悠扬的晨钟暮鼓,飘逸章扛两岸,回响两城上空。进寺祈拜,既可抚慰心灵,又可鸟瞰古城美景,是县城的最佳观景点。

 这次游览较匆忙,上到半山正觉寺,游览完毕我未再上到山顶登塔。

大余行(一)
1,牡丹园石碑
大余行(一)
2,牡丹园广场,背靠青山和正觉寺、塔。
大余行(一)
3,右边建筑景致
大余行(一)
4,牡丹园景致
大余行(一)
5,牡丹园广场
大余行(一)
6,牡丹园建筑群
大余行(一)
7,牡丹园左边建筑
大余行(一)
8,古代南安府(大余)地图
大余行(一)
9
大余行(一)
10,石碑
大余行(一)
11
大余行(一)
12,牌坊
大余行(一)
13
大余行(一)
14
大余行(一)
15
大余行(一)
16,后花园后边景致

大余行(一)
17,建筑群
大余行(一)
18,牡丹园广场景致
大余行(一)
19,由此进入后花园
大余行(一)
20,入内,尽是楼堂回廊等建筑。
大余行(一)
21,回廊
大余行(一)
22,草坪,廊亭
大余行(一)
23
大余行(一)
24,石径大树
大余行(一)
25,走廊
大余行(一)
26,来到南安府东山古码头
大余行(一)
27,章江
大余行(一)
28,码头牌坊
大余行(一)
29,长廊
大余行(一)
30,老树参天
大余行(一)
31,亭苑
大余行(一)
32,章江
大余行(一)
33,山塔
大余行(一)
34,怪石流水
大余行(一)
35

大余行(一)
36
大余行(一)
37,曲折回廊
大余行(一)
38,水栖廊亭
大余行(一)
39
大余行(一)
40,回廊场馆
大余行(一)
41
大余行(一)
42
大余行(一)
43
大余行(一)
44,水塘
大余行(一)
45,廊亭
大余行(一)
46
大余行(一)
47
大余行(一)
48,从东园(后花园)出来

牡丹园西园——

大余行(一)
49,这部分主要是场馆建筑
大余行(一)
50
大余行(一)
51
大余行(一)
52,别有洞天的西园
大余行(一)
53
大余行(一)
54
大余行(一)
55,西园景致
大余行(一)
56
大余行(一)
57,场馆
大余行(一)
58,山亭景致
大余行(一)
59
大余行(一)
60
大余行(一)
61
大余行(一)
62
大余行(一)
63
大余行(一)
64,石屏风
大余行(一)
65
大余行(一)
66
大余行(一)
67
大余行(一)
68,曲径通幽的花园景致
大余行(一)
69,仿古建筑
大余行(一)
70
大余行(一)
71,石屏
大余行(一)
72
大余行(一)
73
大余行(一)
74,正赶上拍戏装
大余行(一)
75,走出西园院门来到牡丹亭文化广场
大余行(一),76,南安府(历史上大余县为南安府)府衙
大余行(一),77,牡丹亭文化广场
大余行(一),78,
大余行(一),79,牡丹亭历史文化公园游览结束,明日欣赏半山腰的正觉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马兰·冬吟
后一篇:大余行(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