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的宋代六街

标签:
图片文化历史杂谈 |
分类: 赣州历史人文 |
赣州的宋代六街
宋代赣州城建设奠定当前赣州文化精华基础:开通阳街、阴街(灶儿巷)、横街、斜街等,奠定城市主干道;开挖福寿沟,消除水患,福寿沟至今在用;构筑了慈云塔(当前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创办了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架设了西津门等三座浮桥;西北角大规模开凿通天岩石窟。
那时的街巷有——
巷:龟岗、龙船、均井、古越、老古、新开、白塔、米汁、铁炉、瓦子、竹树、盐仓、木横、幡、寸金、洪成、杨判、姜家、谢四、王将、观、丝、天一阁、池湖。
一,阳街,自北至南,今为建国路、文清路(清叫南门大街),通北门、南门。
二,横街,自东至西,今为章贡路、西津路,通涌金门、西津门。
三,阴街,是随着阳街向南延伸后,从坛前经灶儿巷、生佛坛前至木匠街(今南京路)。
四,斜街,自学府前、牌楼街口(今阳明路)古城巷口、天后宫、世臣坊(今和平路)至南市街。斜街的南端可分别通向东门、小南门。
斜街和阴街、横街则成“大”字形道路干线。
五,剑街,是由米市街(今濂溪路西北段,即纸巷口至涌金门一段)、樟树街(今濂溪路)接瓷器街(今中山路)。
六,长街,则为东门大街(今赣江路)。
剑街、长街,连接涌金门、建春门、东门。
六条街道和赣州古城的城门相连接。文天祥咸淳十年任赣州知府时,有《石楼》诗云:“八境烟浓浓,六街人往来”,是实指非概数也。
由宋代六街,巷坊等衍生出来的“赣州三十六街七十二巷”,那是明清以后的事了。现在,老城区这些街巷坊尚在,大部分已经改名扩展了,有一部分已经不复存在。
一,如今的阳街(建国路、文清路)
建国路
建国路
建国路,到头是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
建国路起端,与文清路相接。
二,横街(章贡路、西津路)
三,阴街(灶儿巷、生佛坛前和南京路)
四,斜街(阳明路、和平路)
阳明路
阳明路
阳明路
阳明路
阳明路中段
阳明路东起端,标准钟。
直为阳明路
濂溪路
濂溪路
宋城公园
濂溪路
涌金门
中山路
宋城公园
中山路
城墙
建春门
中山路和建春门,宋城公园。
六,长街(赣江路)
赣江路起端与中山路相接,与大公路交汇。
新建的仿民国骑楼
赣江路
赣江路
赣江路身边的城墙
赣江路是半边街,一边是绿化带和城墙。
曾经的蕹菜塘
赣江路景致
城墙
穿过东河大桥
东河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