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2016-08-20 10:47:09)
标签: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影评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过去我们曾经嘲笑过,电影中的临终遗言既不现实也不真实,而现在又抨击夸张、惊悚、搞笑过头。面对言语、情节的搞笑泛滥,虚假的夸张手法充斥画面,如何让幽默、逼真的表演重回电影呢?语言和情节都来自生活,不单会模仿,深入体验、体会的发现方式依然不会改变。

 

 

《白玫瑰》墨西哥故事片——

 

白玫瑰农庄主人雅涅士先生,为了证明他永远也不会出卖自己的土地。他带着石油公司的买办参观农庄一圈后,指着他的庄园员工,要他抱出三胞胎小子来看看。随后,便风趣而骄傲地说,“这就是吃我地里玉米的好处哇!”

呵,这样的语言犹如黄澄澄的玉米,她是带着生活中本来存在的泥土芬芳而生长出来的!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母亲》苏联故事片——

 

银幕上映出灰暗的一页:劳累、放工、泥泞、疲惫和酒,直到死,。。。这是父亲一生的路。

然而,儿子依旧逃脱不了父亲一样的命运和路,依然是喝酒,慈善的母亲依旧像奉侍丈夫一样奉侍儿子。

“你拿什么来养活妈妈?”母亲终于向儿子哭泣。

。。。长时间的沉默,镜头映着母亲的哭脸,似刀由远至近的雕刻,。。。儿子终于压抑不住苦难的愤懑,大声哭喊,向着苍天大地发泄,“我不喝酒!”

儿子万般忏悔跪在了母亲面前,。。。雪崩、解冻、奔流的画面迭现,。。。悲壮的音乐和激越的呼喊如雷鸣排山倒海般,震撼着天地人间,。。。

从此,母亲和儿子开始了对行将灭亡的沙俄专制下的觉醒。

我以为,有别于话剧表演,这是深入运用了电影艺术的表演特长,给人以震撼的难忘。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侦察英雄》罗马尼亚故事片——

 

人物形象的高大不是靠政治术语堆砌起来的,这样会虚伪蹩脚。

难道我们能为报务员的幽默性格,不拘小节的行为,以及一篮子的小毛病而百般挑剔,不认可其为英雄吗?尽管你挑剔,我们也只能爱他的活泼热情,爱他宁死不屈,战斗到一息生命的最后。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伟大的公民》苏联故事片——

 

冗长的对白,对导演处理来说是十分棘手的。但该片在此处的处理,观众也许并不怨其烦,除了有艺术造诣的深厚外,恐怕被编剧的台辞曲尽其妙所折服,并非味同嚼蜡。主人公诗般的语言和寓意,颇具匠心,如翠鸟婉转鸣唱,如电子琴哄然铿锵,不同凡响!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国影坛该当造就一两位语言编剧大师。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三)

(图片来自网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