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路,凌乱的记忆
标签:
图片文化 |
分类: 赣州历史人文 |
和平路,凌乱的记忆
昨天说了和平路红石门楣,今天索性将这条普通的和平路介绍一下。
和平路东段(上和平路)连接大公路,与2000年修建的海会路相通,是通往著名老巷南市街的起端,这里实际上是五路交汇的要道。而大公路的下坡段是卖菜坡,改造前有一小巷豆芽井,直通蕹菜塘和荷包塘。和平路西段(下和平路)与阳明路直连,也与解放路成直角交汇。三角口中间是老赣州的标志——标准钟。和平路从标准钟往上行,经过健康路口,再从小华兴街口开始缓缓上坡至生佛坛前变平坦,又从幼儿园开始缓缓下坡至大公路止。不到一公里长的和平路,两头各交汇两条街道,东头还直通一巷子,中间与一路七巷子相通,可谓四通八达。
和平路是三十年代打通小巷修建的。原先由多条小巷组成,高低不平。据说,西段的上下龙船庙街垒有瓮门,还要拾阶而上下。那口双龙古井,即是船的插竹篙的船眼。期间还有一座龙船庙,传说香火旺善众多。三十年代将这里推平,才有了和平路。除了这口井,历史痕迹一点都不复存在了。日寇在四十年代将龙船庙和阳明路轰炸了,下和平路段的建筑都是四十年代重建的,唯独保留了上和平路段一些清代建筑。到了五十年代,我记得和平路是沙质路,中间修了八十公分直径的水泥管下水道,两边是明沟雨水排往中间管道。后来马路填高了两次,足足有八十公分。下和平路是城墙砖碎石铺就,而上和平路尤其下坡那段是用横着立起的城墙砖铺就的。那座双龙井最有意思了,(本人已在博客中叙述了)。井旁有条小古城巷,我常去那里的后龙山玩耍。山下是赣州消防队,常常有“呜呜”地报警声,一听就知道是哪里着火了?小孩子追逐救火车跑看热闹。
过去,这条街上住户都是单门独院,开门邻居张三李四。直到1958年将这些私主多余的房屋收归国有了,住户才猛然间多了好多倍。1968年下放开始,青壮年和无业人员统统下放去了,这条街和整个城市一样,冷清起来。商店晚上六、七点钟就打烊了,路灯也昏暗。1969年春节,我探亲在家,面对的不光是寒冷的天气,还有从闹热到冷清的失落,使我感受到什么叫静悄悄,毫无声息了。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夏天似乎又活跃起来,返城的渐渐多了起来。我又从贵州回来探亲了,纳凉啊聊天啊,街上“踢里踏拉”直响的拖板子,伴随着热燥和蚊子的叮咬,笑语喧哗直到深夜。直到现在你也不用担心赣州的治安问题,这是赣州的传统。
那时和平路做生意的只在标准钟下一百米内。标准钟附近,有“广记甜品”和“胡生记面馆”,对面是“华工饭店”等店。其他无非是买米的、卖杂货的、买盐的,花粉花轿和焚化纸扎的店铺,逐渐向井边延伸开来。我家隔壁是风车巷,紧邻的邻居搭建了个竹棚居住。他家为他人挑脚为生,生活极其艰苦。五、六十年代,他一个儿子进了化工厂,一个儿子去了京剧团,才算好了些。又如,我们大杂院十三家人家,有的在厂子,有的在街道集体,还有的在服务行业的,其余的都是无业。赣州工厂少难找工作,又不兴个体户,那时期的生活确实是很清贫。
现在好了,呼啦,升起连片高楼,大家都有宽敞的住所了。连后代都申请了公租房搬走了,楼上楼下,大家见面不认识了,正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喽!不过楼下店铺却是另一番景象,造就了一爿旧货市场,这仅仅是和平路标准钟下一百米内之事哦!
和平路更多故事,参阅本人博客:
后龙山的故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9027190102vtqw.html
以前标准钟旁边的“华工饭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9027190102vrxt.html
双龙井和井楼的故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9027190102vvcp.html
老葛子开纸扎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9027190102vudf.html
一九五三年建成的赣州标准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9027190102vrow.html

正对着老街巷——南市街

与大公路交汇

上和平路起端

与海会路交汇

上和平路的火帝庙巷

上和平路的东门井巷

街景

红石门楼

上和平路街景

幼儿园,五十年养育几代人。

上和平路街景

上和平路

上和平路

红石门楼

上和平路街景

上和平路老屋

中和平路

中和平路的云峰巷

中和平路的古巷子——灶儿巷

中和平路的生佛坛前

下和平路的小华兴街

小古城巷,已经被做房子堵塞。

下和平路东,原龙船庙东口,井盖处为过去的双龙井位置,在八十年代中期填埋了。

下和平路,止端是标准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