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华到冷清的赣江路
早年,赣州人去东门或是去汽车站,都要经过赣江路。小时候对赣江路的印象是一条很长的路,这里房屋低矮,木结构板房有骑楼,茶馆、饭店、旅社以及打铁、碑刻和制伞等手工业居多。这条依傍城墙笔直的街道,两边尽是相通的店铺。又毗邻荷包塘蕹菜塘,有的房子竟然搭在水塘边上,用木柱子撑着,形成阁楼。别看看他破败不堪的样子,八十年代这里竟然成了十八县市的商品批发中心,车水马龙好不闹热。九十年代随着王老五的贸易广场在东门建设,那些商贾店铺“呼啦”一起搬迁去那儿了,这里骤然冷清寂静起来。直到二零零九年,才开发成一条民国建筑风格的骑楼街。二零零四年城墙这边拆除了破烂建筑,建设了宋城公园绿化带。二零零九年,拆除了荷包塘和蕹菜塘,“赣州府”建设好了,哇塞!其实就一地产。
赣江路,自大公路东段末与中山路交汇口起,至东门东河大桥止。东河大桥的位置,既是解放前赣州的东门——百胜门。
荡漾在这条路上,我们仿佛还沉浸在远去的古时,。。。这长长的长街(赣江路),夜光山寺的暮鼓晨钟忽远忽近,荷包塘和蕻菜塘的野芹还散发阵阵幽香,。。。
沉思醒过,我们再看看她的历史——
赣江路由东南向西北,原分段名为长街、剑街。(明嘉靖赣州府志)
清分段名为马孳巷、斗富巷、左营前、水堑口。(清同治赣县志 )
1934年辟为百胜路,以通旧城门百胜门(俗称东门)而得名。(民国三十五年赣县新稿志)
斗转星移,百年沧桑弹指一挥间。下面这些,都记载了赣江路的变迁和历史人文——
1958年拆除东门城门。后来,在她旁边建设了一座工厂——赣州印刷厂。而这栋临街建筑,也见证了文革时的武斗。
1965年在百胜门这里建设了跨贡江的东河大桥,规划者将引桥设计在残存的老城墙上。因当时保护意识不够,贪图省钱节省土方,活活把一段城墙给毁啦!还谓之灵动创意?
六.七十年代,赣州桥香烟名噪一时,俗称“两毛六”雅号。
要说这里风起云涌不为过,八十年前这里还曾有红军的浴血奋战。在东河大桥城垛上还立有红军攻打赣州纪念碑。

1965年东河大桥通车时的庆祝场面

东河大桥
赣州桥香烟

修复后的城垛

城垛上立有红军围赣州烈士纪念碑

碑石铭文
回顾至今,赣江路的沧桑风雨情,无不见证了风水轮流转,由繁华到冷清的历史进程。
下面是网上2009年赣江路拆迁时保有的老照片。
记得拆迁时,当即吟诗一首:
题延光旅社
蚕桑世纪难回首,
门庭败落破不堪。
莫道潇潇见清冷,
当年住宿有延光。

民国时期的赣江路

拆迁前赣江路

拆迁前赣江路

连通的骑楼

延光旅社
所幸,赣州有了一条保存民国风格,又具有岭南风情的骑楼街。可是建设好后,不知什么原因,这里却生意冷淡,没有多少商铺入住。也可能是半边街的缘故吧?常言道,“请神容易送神难”,住宅不能随便搬迁,是有风水关照的。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倒成了这里的写照。船运、码头和商业没落了,行人稀少,但这里车流繁忙,是进出东门老城区的要道。赣州人风趣地说,“走东门”,言外之意就是说没交警!
下面来看看建设多年后的赣江路,原作——

赣江路起始段,如今建设的“赣州府”

临街骑楼

长长的赣江路

一溜条相通的骑楼

民国广东风格

城墙边是绿化带,骑楼街成了单边街。

城墙边是绿化带,骑楼街成了单边街。

城墙边是绿化带,骑楼街成了单边街。

这里是城墙

一边是绿化带

荷包塘入口

城墙边是绿化带,骑楼街成了单边街。

城墙看骑楼

城墙,骑楼半边街

城墙、贡江和东河大桥

高大的杉树

东河大桥

城墙漫步

东河大桥近景

赣江路到此止,桥拱下。这里就是东门,城门位置。

左边是城墙基础,利用作了引桥。

站在江边望东河大桥

再欣赏一张原先的护城河出口(壕沟),被填埋了。这是一段走地下的排污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