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盘“红瓜子”掰扯“西瓜皮”那些事

(2015-10-20 11:06:21)
标签:

图片

历史

文化

分类: 赣州历史人文

从一盘“红瓜子”掰扯西瓜皮那些事

  

 话说赣南盛产特色“红瓜子”,供应广东、港澳以及东南亚。是赣南的特色农产品,赣南也是周边省份屈指可数的产地。磕这种瓜子也是赣南老表的喜好。这瓜子是从一种十公分大小的西瓜中抠出来的。这瓜只是中心较甜,产籽量较多,故名“打籽瓜”,每年夏天出瓜。过去是零散种植,出瓜期老表挑担进城卖瓜获籽。顾客在街边买瓜即食,瓜子抠与箩框中。如要买走,也需将瓜子抠搠于框中,瓜拿走。

从一盘“红瓜子”掰扯“西瓜皮”那些事
赣南盛产特色“红瓜子”,历史悠久。农民正在田头将打籽瓜取籽。

从一盘“红瓜子”掰扯“西瓜皮”那些事

这是一盘红瓜子。壳硬,外地人很难磕。外地人磕惯了黑瓜子或南瓜子、葵花籽对这只能放下,敬而远之。不怕硬的门牙一磕,就在门牙、舌尖上一个滚子——壳、仁分家,吐壳!座牙嚼果仁,真香!习惯了就熟练了。赣州人闲聊,走路,一把一把的磕,牙齿不带酸痛的。我看过有人装着一口袋红瓜子,但不知道究竟一次能磕多少。那是没法考证的。

 

从一盘“红瓜子”掰扯“西瓜皮”那些事



 

嗯哼,既然是闲聊,(亲恭备茶水一杯,慢看。。。)那我们再来说说这打籽瓜衍生出一些赣州人文故事。

过去,城里人称农村人为乡巴佬,那么农村人也反唇相讥,称赣州人为西瓜皮,那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绰号呢?

一种是起源于赣州城郊水东农民说法。由于赣江,贡江涨水影响,水东的沙质土是种植打籽瓜的极好土地,农民把打籽瓜挑往赣州城卖。一般来说,打籽瓜很便宜,顾客吃完西瓜,将瓜籽吐回箩筐中回收,西瓜皮也顺便回收去喂猪。城里人里的调皮小鬼经常捉弄乡下人了。每每乡人挑瓜路过东门浮桥时,便趁机抱瓜跳入贡江游往岸边而食。在街头也有顽童骗瓜窃瓜的事发生。卖瓜老表每每遇到此事发泄不满的时候,顽童便嬉皮笑脸搬出嘎子台辞,“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不问价!” 逼迫老表拿扁担来撵他们。而食瓜的人乱扔瓜皮,大街上到处可见西瓜皮,行人稍不留神便踏上瓜皮摔倒,于是,行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行路。更有甚之,欺负捉弄老表的事常有发生。如挑柴草的老表被城里人骗入窄巷,认不得出路,甚至关闭大门点火惊吓他。如遇乡下姑娘家家,顽劣之徒故意搭讪买东西,骗至家中妄图猥亵调戏,幸遇良善老人解围。再如卖鸡蛋,假装挑选鸡蛋于乡下人衣兜中,自己却将整篮鸡蛋提走溜之。还有,在面馆吃一碗清汤被故意唤上十一碗清汤之类的恶作剧,或者故意将前日馊了的面条,当成放了醋的面条给乡下人吃……乡下人受骗上当得多了,便意识到了一些赣州人滑头与狡黠的一面。于是,每每遇见城里调皮人,便讥讽为西瓜皮。赣州人滑头、套哄窃骗的概念便由此而生,以此来油润发泄不满。 渐渐地,赣州辖县的人(主要是赣州城郊和临近县域)也用“西瓜皮”来戏谑城里人。

也有人说,“西瓜皮”这个词不是乡下人骂城市人的话,它来自南昌人之口,在一次吃了亏之后骂出来的,赣州人觉得并不过分,作为回敬就安了个“南昌鬼子”,扯平了。鄙人觉得这种说法没斤两,赣州南昌四百多公里远,交通不便言语不搭嘎,怎么赖到南昌人身上呢?是不是赣州人在南昌吃亏了,就给南昌人安了个粗暴的“南昌鬼子”呢?显然是十分可笑而荒唐的。

鄙人赞成前一种说法。比如牙齿舌头那么亲近,哪有不磕碰的?由于本土文化语言差别以及生活摩擦,就必然造成城里人与乡下人的矛盾,通过一块西瓜皮活生生展现出来。恰恰是赣州话(据说是西南官话)与客家话(赣州城区以外的语言)的碰撞,文化风俗的碰撞。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修正世俗的偏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时间来融合。乡下、城市不是洪水围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风俗习惯逐步融合,几千年都是这样过来的嘛!现在,赣州公交车上报站使用普通话和客家话,而不是赣州话,照顾的是赣南十八县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种开放包容心态的做法。我们这里掰扯西瓜皮的故事,讲的是人文娱乐,并非厚此薄彼与高傲低贱。那么是否可以总结出:

其一,赣州人早年有随意丢弃瓜皮的陋习,西瓜上市的时候满大街都是瓜皮,行人一不小心就要打遛马。其二,赣州人喜欢用西瓜皮做菜,常常有人捡丢弃的瓜皮,这也维护了街道干净整洁。其三,也是本文胡扯的要点。有一种认为,赣州市人油嘴猾舌,称之为西瓜皮,意为象瓜皮一样猾。

赣州人其实不在乎什么西瓜皮。那么赣州人怎么想的呢?西瓜皮就是溜滑,那就是:我躺那里,没有来惹你,大家相安无事.你不要踩我,踩我就让你摔一跤.

这里流传一个故事:以前有个赣州人,叫儿子去街上捡西瓜皮回来炒菜吃。刚好他儿子在捡西瓜皮时,碰见他,大声地叫了句:爸爸。当时人特别多。他当即给儿子一个耳光,道:你冒名其妙,谁是你爸爸?我家果子饼子都吃不完。还会捡西瓜皮吃?本来是勤俭节约的一件好事,爱脸皮也不能不认亲儿子啊?
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这父亲虚荣心重,爱面子。但愿遇到难处别这样。

(以下段落,客家话和赣州话)

再讲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赣县老表进城卖完东西,切(喝)柜台酒。二两下肚火燎火烧,就指着一个同切(喝)酒的赣州人鼻梁艮(鼻尖)说:西瓜皮 
赣州佬憋到一罐子气(生闷气),想拼(扇)他一巴掌,杖(踢)他一脚,还是拧(忍)住了。怎么收拾赣县佬嘞?就想起了赣县儿歌,唱歌叼戳(斥骂)他:

摇橹摇到赣州府 (赣县民谣)
摇橹摇到赣州府,买面铜罗买面鼓,买给姐姐打花鼓,有钱买只水牛牯,没钱买只黄牛牯,牵得公公门口过,吃了公公三兜禾,公骂我卖屁崽,我骂公公大卵砣!

赣县老表没想到碰到鹅卵股子(硬石头),硬骨硬乒乓。他索性丢开客家话,用夹生的普通话回敬,出口成诗:

《西瓜谣》 
西瓜西瓜,满街卖瓜。 赤膊吆喝,市人惊诧? 拈来刀砍,劈啪一刹。 狗啃红瓤,淋漓无渣。 随手一甩,闲聊潇洒。 走道街边,耽心遛马。 小孩踀遛,四脚巴叉。 苦了老人,莫敢街耍。 虾公溜边,众怨哗哗。 
如此景观,个个喊骂。 
  
“嘿哇(是哇),嘿咁(是这样)样子!” 把个赣州佬,惊得下牙趴(下颚)都跌下来唠!
   
赣县老表哇:嘿哇(是哇)!冒错(没错),嘿咁样子(是这样) 
   
说完,吡卜!笑得他跌得地下打滚子(滚地下)嗓!。。。 

可见,他们彼此知根知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吵吵闹闹一家人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