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洋:解密武则天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一)
(2022-05-05 17:11:51)解密武则天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一)
作者:陈 洋
武则天归葬乾陵已一千三百多年,但武则天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这个原本简单的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出土文物、遗址遗存、民间传说、民俗文化以及各个时期的历史研究人员对武则天出生时间和出生地的研究成果,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和文学的形象思维原理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归纳、比对、分析和研究,从浩繁的历史文献中收寻证据,找到了一条符合逻辑的证据链条,去伪存真、正本清源地得出了武则天出生时间和出生地的科学结论。
一:武则天出生地的历史纠纷
由于历史文献对武则天出生地记载的不统一,造成了武则天出生在不同地区的历史困惑。其出生地主要有三处不同的说法。
1.四川广元说
广元,唐时为利州。过去的学者在研究“武则天出生在广元”的主要依据有——
(1)境内有武则天的祀庙“皇泽寺”,这也是全国除武氏祖籍文水以外唯一的一所纪念武则天的庙宇。据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广元县志》载:“武后秉政,建皇泽寺,至今乡号则天焉,或曰寺已前有,则天复修,更名皇泽。”取其“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义。经文物工作者考证,该寺北朝晚期就已经存在,武则天的父母曾出资在寺内开窟造像,后武则天当了皇帝,因其生于斯地便赐名“皇泽寺”以纪念龙兴之地。寺内过去有唐高宗与武则天的造像,现存有“武后真容石刻”一尊,为武则天晚年着比丘尼装的正面座像。
在中国各地为历史上杰出人物建庙立祠也并不鲜见,所建祀庙祠堂大多以纪念其创下的丰功伟绩或名士风流之事迹,还有就是因其生于斯而建的纪念殿堂。先不管武则天出生在哪一年,她在广元生活的时代不过孩提,一个孩子当然不可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之举,那境间所立祀庙只可能是纪念她的诞生。
(2)有以武则天名字命名的地名“则天坝”,此地名古来有之,很多文献上多有提及,并曾出土宋代买地劵石刻一方,上刻“白沙里则天坝”。
(3)有民间民俗活动“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广元民间传说正月二十三为武则天会期,“会期”即诞生纪念日。广元政府在一九八八年为了开展文化经贸活动之便法定每年的九月一日为“广元女儿节”,以此纪念武则天的诞生。
(4)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在广元做过“利州都督”,武则天在长安元年(701)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于文水陵前,该碑史称《攀龙台碑》,碑上有明确记载,“贞观元年拜利州都督”。
(5)有其母杨氏在利州“江潭感孕”的传说和大量武则天出生在广元的民间故事。“江潭感孕”的故事流传很早也很广,传说杨氏初春时分于利州江潭泛舟,枕舷而寐,梦见潭中跃出黑龙与之交合,归之身感有孕,后来就生下武则天。
(6)晚唐诗人李商隐过利州时曾作诗一首名《利州江潭作》,李商隐写过很多著名的诗,但这首诗内容晦涩并无多大美学价值,可李商隐自注“江潭”为“感孕金轮所”。武则天自封“金轮圣神皇帝”,说明在晚唐时的很多人都知道“江潭感孕”的传说。
(7)历代有大量的官方文献记载了武则天生于广元这一事实。
《九域志》(成书于北宋元丰年间)载:“武士彟为利州都督生后曌于其地,皇泽寺有武后真容殿。”
(8)有出土文物“广政碑”上面的碑文记载,后文再详细解说。
(9)有郭沫若的考古研究成果《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所作出的权威认定。郭老主要也是依据上述的证据得出结论“武则天于唐武德七年(624)生于四川广元”。
2.山西文水说
山西文水是武则天父亲武士彟的祖籍所在,其武则天生在文水的主要依据有二。
其一:文水原本就是武则天的祖籍所在,建有武则天的祀庙。该庙始建在唐天宝七年(
747)之前,清初改名为“水母庙”,或称“则天水母庙”,到宣统元年,才恢复了“则天皇后庙”的名称,现为“则天圣母庙”。
其二:依据正统史书《旧唐书》(后晋刘昫撰)、《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祈撰)、《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上面的记载,这三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几乎口径统一的记载着武则天为“并州文水人”。
3.陕西长安说
陕西长安为唐朝国都,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作为一介木材商人在隋末乱世追随唐高祖李渊为建立李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开国后被封为工部尚书、判六尚书事。武则天出生在长安的立论点主要依据于武则天诞生的时间。历史文献上虽然没有武则天出生时间的记载,但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上面却又明确记载了武则天死亡时的时间和年龄,“神龙元年十一月,则天崩于上阳宫”,神龙元年也就是公元705年,但奇怪的是这三部巨著所载武则天的死亡年龄却不尽相同。
《旧唐书 则天皇后纪》:神龙元年冬十一月“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记载:神龙元年十一月“壬寅,则天崩于上阳宫,年八十二。”
《新唐书 则天武皇后》:“神龙元年,后崩,年八十一。”
《旧唐书》为83岁,《新唐书》为81岁,而《资治通鉴》却又是82岁。所幸年龄相差悬殊并不太大,可能也就是周岁与虚岁的差异,而武则天的亡年都一致记载为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于是研究武则天出生时间的学者们就用“年龄逆推法”得出了女皇帝出生的日子,也就是公元622年、623年、624年,最得到认可的出生时间就是公元624年(唐武德七年),武则天享年81岁。而公元622、623、624这三年的时间段却落在了唐高宗李渊的武德年间,有史明载武父士彟武德年间是在大唐都城长安工部尚书任上,他到蜀地利州任都督史料也明确无误的记载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元年(627),所以“武则天出生在武德年间”就成了众多历史学者认定武则天出生在陕西长安的有力证据。
二:扑朔迷离的武则天出生地
据《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载,武则天为“并州文水人”,所以有学者坚持说武则天出生在山西文水。可这三史的记载在概念上有点模糊,“并州文水人”,这些文字并没有明写武则天是“生在并州文水”。那“并州文水人”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司马光与欧阳修等是有意这样模糊的写来还是这原本就是修史立传的一种通用写法呢?
1.武士彟的政治履历与武则天出生地的重要关系
武士彠原本在老家文水娶妻相里氏,相里氏为其生育四子,武德三年(620)武士彟在长安任军职时,他其中的两个儿子却在故里相继病故,武士彟忍住悲痛没有声张而勤于王命。一年后相里氏也染病身亡,因相里氏是朝廷命妇,她的死讯得上报朝廷,皇帝李渊闻报后非常感动并下敕褒扬说:“此人忠节有余,去年儿夭,今日妇亡,相去非遥,未尝言及,遗身殉国,无与比双。”皇帝李渊于是封武士彟为应国公后又亲自为其寻偶,将与自己沾亲带故的先朝名门望族遂宁公杨达寡居之女杨氏许配之,并亲自为其主婚,所需礼聘用度皆由官方所出,同时封杨氏为应国夫人。由此可见武士彟在李渊朝廷中的分量。杨氏后来为武士彟生育了三个女儿,其次女就是后来当了女皇帝的武则天。
武士彟虽深得皇帝李渊看中并委以正三品工部尚书重任,但当时的社会风尚是讲究门阀制度,商人出身的武士彟仍然被士族轻谩认为他“出身寒微”。武士彟从武德三年(620)至武德八年(625)在长安任工部尚书,武德八年(625)赴杨州任长史。武德九年(626)长安皇城禁宫中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事件“玄武门兵变”,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父李渊退位,是为唐太宗,翌年改元贞观,李世民召回武士彟命他赴任豫州都督。贞观元年(627)十二月,因利州都督李孝常谋反伏诛,李世民授武士彟为利州(四川广元)都督。贞观五年(631)十二月武士彟改任荆州都督。贞观九年(635)五月太上皇李渊驾崩,武士彟闻讯万分悲痛乃至呕血而死。根据《攀龙台碑》记载,武士彟死于贞观九年(635),享年五十九岁。
说了这么一大通,目的无非一个,就是武士彟到利州(四川广元)任职的时间段是贞观元年(627)十二月到贞观五年(631)十二月,没有任何证据表示武德七年(624)时武士彟在利州任职,假如武则天真的出生在武德七年,那又怎会生于利州(四川广元)呢?
武士彟是一个忠于职守、勤于王命,同时也是深受辖地百姓拥戴的一位唐王朝高级官员,连李世民在他死后都感慨赞叹“可谓忠孝之士!”这样的一个高级官员也不可能在任封疆大吏期间回故里文水长住,没有皇帝的命令一个地方高级官员也是绝对不允许擅离辖地的。武士彟常年在外任职,其夫人杨氏也是随夫从衙。武则天又怎会出生在并州文水呢?
2.杨氏的生活轨迹与武则天出生地的机缘
杨氏自幼聪敏,不学女红针线,“明诗习礼,阅史披图”,不知何故杨氏一直未嫁与人妇,其父遂宁公杨达随炀帝远征高丽,死于道中。年已三十多岁的杨氏便从佛尽孝,为父诵经祈福。杨氏顶礼佛门竟十年如一日,晃然间就铅华洗尽成了半老徐年。当武士彟处丧妻之痛时,高祖李渊亲自作媒用官银为聘,将杨氏嫁与自己的爱臣武士彟。时间大约在武德五年(622),斯时武士彟约46岁,杨氏约44岁。
杨氏嫁与武士彟后,一直追随丈夫左右,长安、杨州、豫州、利州、荆州,直到贞观九年(635),五十九岁的武士彟在荆州任上亡故,那一年杨氏五十七岁,她与武士彟只过了十三年的恩爱夫妻生活,这一切就嘎然而止了。这十三年里,杨氏为武士彟生育了三个如花似玉般的女儿。武士彟死后,杨氏痛不欲生,恨不能追随亡夫于地下,只因女儿尚幼,不得不强撑局面。武士彟的老家是并州文水,遗嘱归葬故里,于是杨氏带着女儿扶着亡夫的灵柩第一次来到了对她来说是异常陌生的武士彟的山西老家。
杨氏在武德五年(622)嫁与武士彟到贞观九年(635)武士彟去世一直随夫辗转居住于长安、杨州、豫州、利州和荆州,武则天根本就不可能出生在山西文水。那么《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这三史上面记载的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又是怎么回事呢?
3.中国人认祖归宗的籍贯情节
中国人向来崇敬祖先,有寻根、认祖、归宗的民族习性。就拿我们现代人来讲,我们经常要填写一些人生表册,其中有一栏“籍贯”。
“籍贯”就是代表我们父辈以上的祖先生活的户籍所在地。祖先的生活所在地对于今天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且迁徙频繁的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越来越遥远,我们往往对籍贯所在地很是陌生了,但在我们的骨子里还是认定那个“祖籍”,还是经常说我们是某某地方的人。其实我们没有出生在那里,也许根本就没有在那块土地上生活过。籍贯对我们只是一种文化符号,而完全没有文化记忆。而古人比今天的我们更看重祖先的故里,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始终认为他们所取得的一切人生奋斗成果全是赖祖上荫佑,古人终其一生艰苦创业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生目的就是“光宗耀祖”,所以,古代人比我们今人更看中“籍贯”,他们在说自己是哪里人时不会说他出生在哪里,而是说籍贯是哪里,这当然是说父辈的生活户籍所在地是哪里,就是今天我们说自己的籍贯也是从父不从母的。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士彟遗嘱“死后归葬文水”,于是家人依嘱将他的灵柩扶送回故乡安葬。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自士族,世居弘农”,弘农为今河南省灵宝县北。所以武则天的祖籍就该是“并州文水”,这也是欧阳修、司马光等学者在为武则天编写传记时说她是“并州文水人氏”的道理。
那么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认定《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这三史所写武则天“并州文水人”并不是在说武则天是出生在山西文水,而是指武则天的祖籍是山西文水。三史统一写武则天为“并州文水人”这原是史家修史立传的一种传统的文本式写法,就像我们现在填写“籍贯”表册一样的道理。
武则天毕竟做了母仪天下的大唐皇后,还代唐为周亲自做过一回皇帝,祖籍文水的人为其立庙建祠也在情理之中。只是文水的父老乡亲们千百年来始终站在封建王朝正统思想的立场上只认定武则天是“后”而不是“帝”,即便是建庙立祠也叫“则天皇后庙”,不明确的尊为“则天皇帝庙”,这未免有失公允,这与四川广元把武则天的祀庙敬为“皇泽寺”就存天壤之别了。
一九九六年我曾在西安陕西省博物馆看过一个以“唐代妇女生活”为主题的展览,这是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一个以出土文物为实例的大型展览,其中在表述武则天的文字中这样写到,“祖籍山西文水,生于陕西长安,主要政治活动地在河南洛阳。”说文水只是武则天的祖籍而不是出生地,就“祖籍文水”问题而言可看作是三省博物馆界共同的权威认定。
由此得出结论,武则天不可能出生在山西文水,山西文水只是武则天的祖籍而已。
三:郭沫若对武则天出生时间的疑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创作了一出话剧《武则天》并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郭老用肯定的语气不容置疑地断定了武则天是在武德七年(624)出生在四川广元,由此引发了学术上的一番大争论。持反对意见者最有力的攻击武器就是武士彟在武德七年(624)应该在长安任上,所以武则天不可能出生在四川广元、也不可能出生在山西文水,而应该出生在唐王朝的京城长安。
既然武士彟在武德七年没在利州任职,那么武则天又怎么会在武德七年(624)生于利州(四川广元)呢?
这个问题当年也同样困惑着认定武则天肯定出生在广元的郭沫若先生。郭老通过大量文献和文物认真研究了武则天的出生地,他从没怀疑过武则天生在广元的结论,但当他面对“武德七年”这个与武皇生年前后不对榫的时间段时,郭沫若疑惑了,他曾在文章中自问地写道,“这里还有一个可能性,便是武后的生年有问题?”换句话说,《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上记载的武则天的死亡年龄有问题?可惜郭老在产生了“武后的生年有问题?”这一疑问后就没有再去细探究竟,反而他的思路被禁锢在了“武德七年”这个日子上。为了坚定他“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权威认定,绝顶聪明的他竟圆滑地给出了一个假设,“武士彟在贞观元年是二度任职利州都督,他在武德七年曾首任过利州都督。”奇怪的是所有反对郭老这个“假设命题”的历史学家们遍查史籍,竟查找不出武德七年谁在利州都督任上,好像历史有意要制造这样一个悬念,所有的史书或碑刻都没有只言片语的透露,就连吴晗这样的学术权威面对郭沫若的假设也无可奈何地说:“此假设大胆,可以成立,但找不到历史依据。”郭老开心地笑了,他在《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一文中坚定地写道:“武则天生于广元这个事实,既有书本上的证据——李义山(李商隐)诗自注,又有广元文物和民间传说的佐证,尽管有史学专家要坚决否认。我再说一遍:在目前还没有确凿的根据,可以使它被根本地推翻。”
因为郭沫若是中国近代泰山北斗似的文化名人,他集历史、考古、文学、戏剧、诗歌、金石、书法等学科知识于一身,在政治上也是位高权重的人物,是上世纪的文化“旗手”,所以学术界对他考证出的观点有很大的认同性。但是,郭沫若1961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有一个经常被人拿捏的软肋,同时也是他自己曾经产生过疑惑的问题,就是武则天生在“武德七年”这个结论下得有点底气不足。其实,武则天出生在“武德七年”这个结论恰恰是武则天出生在四川广元的硬伤。看来弄清武则天的出生地的关键问题是要弄清楚她的出生日期。
那么武则天究竟出生在哪一年呢?
前一篇:郭沫若: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
后一篇:广元民间传说的历史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