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旧换新”政策的背后道理

(2025-04-01 09:21:47)

“以旧换新”政策的背后道理

   我国目前正在采取家庭用品以旧换新的政策刺激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这种经济发展策略的背后道理是什么?该项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里谈点个人看法。

一、消费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要生存和发展总是要消费物

质和精神生活资料的,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睡觉要有房子住,无聊时需要唱唱歌,这是人之常识。但这些生活资料从何而来?就整个人类而言,只能从物质集合精神生产中来。因而有了消费需要,才会有生产,有什么需要,就会有什么生产,有多少需要,就会多少生产。当然,人类消费不仅是生活消费,还有生产消费,如生产过程本身需要消费人力和物力等,这属于第二层次消费。但无论如何,消费是生产的原始动力,没有消费驱动,就没有生产的发展。因而要发展生产,就必须了解消费,根据消费进行生产。政府实行的“以旧换新”政策,正是通过刺激消费来促进生产的政策,实际情况表明,这一政策是收到了既定效果的。

二、居民“喜新厌旧”心理是支配消费者消费的精神动力。一般而言,消费者都是有喜新厌旧心理的。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了新用品,就想换掉旧用品,例如有了新品牌手机就想换掉旧品牌手机,有了新房子就想换掉旧房子,远行时有火车就不想再坐汽车,发电时有了油气就不想再用煤炭,等等。居民这种喜新厌旧心理是促进消费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这次实施的以旧换新政策正是利用了人们这一普遍性心理的,通过这一政策,激发了消费者淘汰旧产品而用新产品的激情,刺激了新消费需要,为扩大产品生产创造了市场空间,从而起到了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但居民这种喜新厌旧心理是有条件的:一是必须具有较高购买力,二是精神上较少受节约文化的束缚,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传统文化的束缚下,以旧换新政策难以收到既定效果,而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人群还是受着节约文化传统束缚的,因而该项政策可以发挥一时的作用,但却难以发挥出普遍的持久性作用。

三、产品生命周期是支配消费者消费的持久动力。任何一种产品都是有其使用价值周期的,周期一旦完结,产品价值就归于零,因而会被抛弃或更换。例如一座桥梁的使用周期一旦完结就要重建,一辆汽车达到一定行使里程就要报废,一部艺术作品完成了时代使命也就不会再受人们青睐,如此等等。但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却是永恒的,物质消费需要永恒,精神消费需要永恒。而要使这一永恒需求得到满足,就要持续生产和创新,故产品生命周期的存在乃是促进生产发展的持续动力。

综上所述,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消费,我们欲发展生产,必须从设法扩大居民消费上下功夫,无视消费需要是不可能获得持续生产发展的。以旧换新的政策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刺激居民消费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扩大生产,但这一政策受居民购买力和节约文化的制约,因而其功能有一定局限性。只有建立在产品应用周期基础上的消费才能推进社会生产发展的持续动力。因而欲推动生产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应该在合理缩小产品应用价值周期上下功夫,适当改变产品“经久耐用”的观念,使产品使用价值周期既符合节约资源的原则,又符合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