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及课程设计
(2023-12-07 09:14:17)高校本科生思政课教育目标的
层次性及课程设计
高校本科生思政课改革是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思政课究竟怎样改?对此各高校目前都在探索。我以为,思政课改革应首先把我国社会对人才需要的特点搞清楚,然后才能确定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进而依据目标设计方案。我国目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主要有三个层次,因而本科生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亦应有三个层次,思政课改革亦应围绕这三个层次目标进行。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需要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而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注意这方面的要求,即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能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而要保证这一点,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知识体系教育,要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为上能够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核心课程。缺失这三门核心课程就无法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观,也无法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是培养中华民族复兴事业接班人。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而需要为民族复兴事业培养人才,高校必须注意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要求。培养民族复兴大业人才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是:树立中华传统哲学的世界观和为中华民族复兴奉献一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行为上能够自觉坚持传统文化的指导、坚持“为人民求解放和为民族谋复兴”而奋斗终生。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有中国传统哲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中华民族复兴学三门核心课程。否则,无法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法使学生成为民族复兴事业的继承者。
三是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的人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国际目标,因而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必须满足其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树立全球化的世界观、为全人类服务的人生观、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在行为上要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指导,坚持为全人类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有: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经济全球化学、全球治理学三门核心课程。否则无法培养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化人才和接班人。
应该指出,社会对这三个层次的人才需求量是不同的,其中,对民族复兴事业接班人的需求量最大,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求量次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接班人的需求量更次之,因而高校在思政课体系的结构设计上应当有所体现:民族复兴方面的课程应该普遍开设,并作为必选课来要求,社会主义方面的课程则应作为选修课来开设,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课程则应作为特殊选修课来开设,以满足学生需要。至于学分计量,则应规定总标准即可,并允许学分相互取代。当然,这三类人才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通用性:第一类人才适用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社会需要,第二类人才适用于第三类社会需要,但第二、三类人才却不能完全适合第一类社会需要,但这与思政课设置就关系不大了。
总之,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在思想政治方面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出现分化趋势,不能再用统一标准来衡量人才质量了。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思想政治属性需要,在思政课程安排上做出调整,以使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好促进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