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性是大众性与进步性的统一

(2023-08-29 15:30:37)

人民性是大众性与进步性的统一

人民性是衡量各种艺术的普遍性标准。然而什么是人民性?笔者认为,人民性乃是大众性与进步性的统一。

所谓大众性,就是指一部文艺作品能够真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和生活中喜怒哀乐诉求,因而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欢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是有阶层性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阶层性内容也不一样,其中反映占社会总人口大多数的基本阶层大众的生活是其人民性的主要内容。大众性是评价一部文艺作品的基本条件,一部文艺作品如果不能真实反映大众生活及其诉求,那就不会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这是唯物史观关于文艺功能的基本观点。

然而,一部具有人民性的文艺作品却不仅应反映大众生活,还应引导大众走向进步,即具有进步性。一方面,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思维鞭笞人民大众中消极的人或事,使人民大众认识到其不符合或损害自身利益的性质,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中拒斥之;另一方面,文艺作品又要通过形象思维歌颂人民大众中积极的人或事,使人民大众认识到其代表着自身发展的根本利益,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支持、拥护和学习之。总之,一部具有人民性的文艺作品应该具有对人民大众走向进步的引导作用,这是唯物史观关于文艺功能的又一重要观点。

具有人民性的文艺作品的这两大功能的关系如何呢?反映功能无疑是第一位的,是基础。如果一部文艺作品不能真实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不能反映其喜怒哀乐的内心诉求,那它就不可能是具有人民性的文艺作品,甚至是不合格的文艺作品,而在这一基础上,其引导人民大众进步的功能也就不可能发挥出来。而引导人民大众进步的功能则是具有人民性文艺作品的主要或核心功能。因为人民大众总是要走向进步的,这是整个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而人民大众的进步需要优秀文艺作品的引导,因而,具有人民性文艺作品的引导功能乃是整个社会走向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文艺作品若丧失了这一功能,其反映功能就失去了方向和灵魂,就失去了其人民性的意义。当然,具体情况是复杂的。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有的文艺作品的主要功能是鞭笞消极的人或事,间接褒扬积极的人或事;也有的文艺作品的主要功能是褒扬积极的人或事,间接鞭笞消极的人或事。在鞭笞和褒扬的具体手段上也会有诸多不同。但是,鞭笞和褒扬的目的和客观效果都必须是引领大众走向进步,脱离了这一目标,也就不会是具有人民性的文艺作品。

总之,真实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并引领人民大众走向进步,是评价文艺作品人民性的根本标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各种文艺作品态度的根本依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