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有”“无”观念
(2020-02-01 15:36:06)浅谈老子的“有”“无”观念
“有”和“无”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矛盾概念。他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如何理解老子的这一对“有”“无”概念呢?
传统的观点大都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有”和“无”概念,认为“有”就是指有形质的东西,“无”则是指无形质的东西。继而认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就是从无形质到有形质的过程,这一观点是值得探讨的。
其实老子所说的“有”和“无”并不是本体论概念,而是认识论概念。他所说的“有”是指为人所认识到的“有”,而并不是指客观实在的“有”,他所谓“无”则是没有认识到的“无”,而并非是指客观实在的“无”。例如他说“大音稀声”和“大(天)象无形”(第四十章)就是指声音太大反而听不见,物体太大了反而看不清,这都是指人的感觉结果,而并不是说大音和大象都客观上变没了。还可以举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水蒸气是人们看不见的,而一旦凝结成水就可以为人所见,反之亦然。这是一个“有”和“无”相互转变的例子。但从本体论上看,显然看不见的水蒸气并不是真的没有了,而是仍然客观地存在着,只是在遇冷变水的情况下才被人们看见而已。
由此可见,对于老子哲学中的基本范畴,是不能从本体论上去理解的,而应从认识论上来理解。实际上,老子是立足于人的感觉来判断一切的,例如,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实际上就是指一种接近于“无”的认识状态。所以他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也就只能归为从无到有的过程了。至于客观实际如何,老子并不关心,也没有进入其思考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