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宋代佛塔(六)

标签:
中国塔明信片宋代佛塔杂谈 |
分类: 中国塔 |
5、其它材料建造的塔
http://s8/middle/418bc36fn93fc94d05887&690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位于开元寺南向,塔建在中轴线的两侧,在大殿前分列东西,成对称式的布局。东塔名镇国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l238—1250年);西塔名仁寿塔,建于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双塔相距约 200米,对峙在大殿前。双塔全部用石材建造,仿木构楼阁式,皆八角五层,形式几乎完全相同,仅高度和斗拱略有不同。
http://s4/middle/418bc36fn93fc971264d3&690
广化寺塔又名释迦文佛塔,位于莆田市城南凤凰山麓、广化寺东侧。始建年代不详,依塔第二层北门的墨书内容推断,当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以前,历代均有修葺,是福建楼阁式石塔的精品。
http://s7/middle/418bc36fn93fc98520506&690
龙华寺位于仙游县龙华镇灯塔村。龙华双塔耸立在龙华寺大雄宝殿前方东西两侧。据《龙华寺志》载,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邑人郭勇为母七十寿庆,捐建东塔,并祈求其母八十寿庆时再建西塔,越十载,郭勇果然捐建了西塔。于是,龙华双塔便屹立在龙华寺前。双塔建筑为八角五层空心石质结构,高三十多米。塔基为须弥座,每层开四门,设四龛,位置逐层互换;各层有石级可通,沿塔檐回廊,可直达塔顶。塔檐均用石条拼成,呈波浪状;每个塔棱正对着塔檐浪峰,酷似古楼飞檐,极为壮观。西塔于明嘉靖年间被倭寇焚损,东塔至今保存尚好。
http://s4/middle/418bc36fn93fc9d039383&690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328年),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双塔位于大雄宝殿前露台的两侧,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吴越王钱俶命永明大师所建。两石塔东西对称,相距42米,结构完全相同,仿木构楼阁式塔,皆为八面九层,通高十一米余。双塔用石料雕刻砌筑而成,从底层开始至塔顶逐层递减,收分明显。每层的东、南、西、北四面辟壶门,线条流畅。每层都有平座(回廊),檐子,柱子、阑额和斗拱等。檐子上刻出椽子和筒瓦,完全仿照木构楼阁式塔的形制。每层均有神态各异线条流畅的佛、菩萨浮雕像,细致精美,惜塔刹已毁。塔为实心,其雕刻占主要成分,成为象征性的装饰塔。
http://s6/middle/418bc36fn93fca3cb7ef5&690
光孝寺寺院气势十分雄伟,大雄宝殿构筑在高高的台基上,屋檐斗拱层层向外延伸,使屋背跨度增大,体现了中国唐代以来的建筑风格。在大雄宝殿台基左右两侧各耸立着一座宋制石塔,八角七层楼阁式,高约4米多,每层每面都刻有小佛龛,造型拙朴。从单体看,双塔并不高大,但和大殿融合在一起,就显得佛门胜地威武森严了。
宝带桥,又名长桥,位于城东南澹台湖傍古运河畔。宝带桥石塔,系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重建宝带桥时而建。它由整块青石雕成,塔座高出地面0.88米,长宽各为1.20米,呈正方形。整座塔高4米许,共五层,每层八面。此塔一层上部为重檐雕刻,二至五层皆为单檐。每层的腰檐、斗拱和戗角,雕刻得十分逼真。塔座上雕饰有海浪云龙纹,一至五层的每面雕有佛龛、佛像,形象古拙,栩栩如生。塔刹高0.40米,四面出檐,平座、斗拱依稀可见,造型粗犷。
在桥的27与28孔之间的水盘石上,也有石塔一座,曾倒入水中,后迁藏在苏州博物馆内。在1981年维修时,将塔运回复原。和桥北堍的那座石塔一模一样,可惜,水中之塔已损,五层及塔刹虽经修复,但其“容颜已改”,“今不如昔”了。
http://s6/middle/418bc36fn93fcb13e0585&690
三清山是一座道教名山。北宋宁真宗笃信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时,在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其中,方士们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砌成一座石塔。位于三清宫东部,按后天八卦图属于“震”方,故名“风雷塔”。塔以悬崖上之巨石为基,用花岗石分塔底、塔身、塔顶三段雕凿干砌迭成,六层五面,塔檐角稍向上翘,塔顶为攒尖式。塔高2米,古朴玲珑。
崇觉寺铁塔坐落在济宁铁塔寺街路北原铁塔寺内。崇觉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寺内原无塔。到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徐永安之妻常氏,为还夫愿,独资鸠工,在寺内建铁浮屠塔七级,自此就俗呼为铁塔寺了,铁铸塔身九层,计塔座、刹顶在内共11层,通高23.8米,平面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形成明显的收分,塔身上部,飞檐凛凛(出挑30厘米)。塔基深1.9米,以平地铺就须弥座,稳如泰山。塔座设一西向砖砌塔室,为仿木建筑。整个铁塔设计精巧,造型奇特、构铸谨严,浑然挺拔。
湖北省当阳县的玉泉寺前东边一座土丘上,建有高约17.9
江苏镇江甘露寺之旁有一座铁塔,唐代宝历年间就已经建成,后来由于大水冲入,塔被毁掉了。到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塔又被重新建立。清代经过几次水冲与狂风袭击,又进行复修。至今,这个塔的基座以及下两层仍然是宋代原物。
塔的上半部三层早已毁掉,这个塔至今尚存留四层,其余早已风吹不知何处。塔呈平面八角形,原高七层,今余四层。基座铸造为波浪纹,上部铸造塔的基座一重,下枋做大海波涛,下枋上一层略小;上枋做八角,下有二层叠涩式三重,束腰八角。第一层塔身,每个转角铸圆柱一根到檐部。正面开圭角式门,东西南北四个门。塔檐斗栱补间转角各一朵,再上为平座,平座斗栱补间与转角各一朵。第五层及以上之塔身已全部毁掉。这座塔至今仅仅留下四层,这个塔悉仿宋代木结构制做的。
福州涌泉寺山门东西两侧的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均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枚。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