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地质发展简史

(2011-05-07 10:45:07)
标签:

杂谈

天津地质发展简史

从太古代到第四纪,天津地区地质发展历时30亿年以上,经过了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即地台基底形成阶段,地台盖层发育阶段和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其中两个重大的转折期为吕梁期和印支期,见下表。

 
表3-4            天津地区构造运动一览表
地 层
时 代
 
(Ma)
构造
 
运动
 积 建 
构造变动岩浆活动
Q5
 
 
 25
 
 
 
40
 

 120
 
 
 195
 
 

 235
 
 
 440
 
 
 
800
 

1050
 
 
 1400
 
 
 
 1800
 
 
 

2500
 
 
 
 
 
 
 
印支
 
 
 
西
 
 
 
 
 
 
 
 
 
 
 
 
 
 
 
 
 
 
华北
 
 
 
燕山
 
 
印支
 
 
 
 
 
 
 
 
 
蓟县
 
 
芹峪
 
 
 
 
 
 
 
吕梁
 
 
迁西
 
 
大陆平原碎屑岩
内陆(近海)湖盆含盐含油碎屑岩
内陆湖相红色碎屑岩
大型凹陷
基性岩浆溢出箕状盆地
基底断裂,生长断裂
 
Q4
第三
N2
N1
E3
E2
K2
 
K2部分缺失
K1
内陆盆地碎屑岩,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内陆盆地含煤碎屑岩及火山岩
基性岩溢出
内陆断陷盆地
火山盆地
J3
J2
J1
T3
T3缺失
T2
 
 
 
 
 
 
 
 
吕梁
 
 
内陆杂色碎屑岩
陆相沉积含煤碎屑岩及火山岩
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
内陆小盆地
中酸性岩浆侵入
大陆火山喷出活动
T1
 
 
 
 
 
 
 
 
 
 
 
P2
P1
C3
C2
O2
C1-O3缺失
 
O1
浅海滨海灰岩,湖海相白云岩,石膏浅海滨海灰岩,
 
滨海页岩
浅海钙质页岩
滨海砂页岩
浅海灰岩
滨海相泥岩碳酸岩
滨海镁质碳酸岩
滨海页岩
滨浅海页岩和白云岩
钾质火山岩
滨海石英砂岩
浅海页岩
河流相碎屑岩,正长石英砂岩
 
 
整体上升剥蚀
稳定沉降
 
 
 
基底断裂,海底喷发
基性岩脉侵入
3
2
1
 
Qnj
Qnl
Qnx
 
Jxl
Jxh
Jxw
Jxy
 
Chg
Chd
CHt
Chch
Chc
 
 
 
基底
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夹多层硅质岩
东西向及北东向斜,紧闭褶皱片麻岩穹隆高级变质麻粒岩混合岩


  太古代至早元古代期间的地壳演化,形成了华北地台的结晶基底。从中元古代开始,天津地区随华北地台的演化而进入地台发育阶段。
  中晚元古代天津地区隶属于燕山裂陷槽。常州沟期~大红峪期为裂陷槽的形成阶段,高于庄期~铁岭期为发展阶段,青白口纪则是裂陷槽的萎缩时期,不同阶段地壳沉降速度不同,海侵范围大小不同,相应的沉积建造类型及分布区域也就不同,其中雾迷山期地壳整体大幅度沉降,形成一个广阔的陆表海,天津地区为潮坪环境,发育了一套厚数千米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
  青白口纪末的蓟县运动使天津地区整体上升为陆,随之在整个长达两亿年左右的震旦纪时期,天津地区一直处于隆起剥蚀状态。
  天津地区古生代为地台盖层稳定发育时期,地壳经历了两次沉降和两次大规模抬升,第一次沉降发生在寒武纪至奥陶纪之间,形成了一个滨海~浅海环境,并发育了一套海侵旋回的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之后,从中奥陶世晚期一直到早石炭世,地壳大规模整体抬升,未接受沉积。地壳第二次沉降始于中石炭世本溪期,形成海陆交互的环境及相应的沉积建造,晚石炭世太原期地壳再次抬升,至太原期末,天津地区结束了大量海相地层的发育史。
  二叠纪沧县隆起天津段已具雏形,到三叠纪已基本形成。晚三叠世,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轴向北西(NW)向的纵弯褶皱和北东(NE)向断裂,从而结束了地台盖层发育阶段。
  由上可知,无论是中、上元古界,还是寒武系、奥陶系海相地层,在其形成后都紧随着一次构造抬升,地层遭受风化、淋滤、剥蚀,形成一系列裂隙及溶沟。印支运动将上述地层纳入同一褶皱系列,之后再次隆起剥蚀,并且随着断裂的发生发展,使溶蚀的历史更加漫长。这种裂隙~岩溶结构,为地层储水创造了先决条件。
  晚三叠世开始,天津地区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由燕山期和喜山期两个构造发展期所组成。燕山期以裂陷盆地和中酸性火山喷发为特征,在黄骅、武清、白塘口等地区及塘沽东北三间河一带,发育了一套河、湖、沼泽相沉积建造及安山、玄武质火山岩。
 
  晚白垩世至古新世,受库拉板块俯冲的影响,天津地区处于隆起剥蚀状态。直至始新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沙河街期是裂谷发育最旺盛时期,此时早期形成的各裂陷盆地水域逐渐连通,发育了一套内陆湖相沉积,并伴有碱性玄武岩的溢出。从大的区域上说,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期间,太平洋板块与库拉板块之间的库拉~太平洋脊倾没于日本岛弧之下。倾没的洋脊及热板块的倾向扩张作用,使我国东部发育了一系列大型张性地堑、地垒构造。由于均衡调整,地堑发育区的地壳厚度减薄,地幔上拱。伴随地壳的减薄和张裂,上地幔物质上涌,岩浆活动应运而生。由此,一些学者估计当时华北地堑系的平均热流值应大于0.1焦/平米·秒。
  晚第三纪期间,受大区域构造发展的控制,隆起和裂陷作为一个独立的构造单元已不存在,而是以整体拗陷并入华北沉降带中。此时,天津地区发育的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为一套河流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砂岩夹泥岩。其中砂层厚度大,胶结性差,渗透性好。这种砂岩、泥岩相隔的构造为热流体的赋存提供了先决条件。
  第四纪天津地区主要发育了一套河流相的沉积建造,偶尔伴有海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地热资源概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