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裴高才:乾隆钦定“盘龙城”《中华读书报》2019年11月06日05版

(2023-06-25 16:02:58)
标签:

黄陂古城与武汉城市之

裴高才

作家、文化学者

分类: 文化交流
裴高才:乾隆钦定“盘龙城”《中华读书报》2019年11月06日05版
裴高才:乾隆钦定“盘龙城”《中华读书报》2019年11月06日05版

“无陂不成镇”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什么?这期方志讲堂为您揭晓
播报文章

 

长江网讯(记者周庭怿)在武汉,有句俗语叫“无陂不成镇”。那么,“无陂不成镇”的含义是什么?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什么?6月27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裴高才将做客方志讲堂,开讲《“无陂不成镇”探源——黄陂古城遗址与文化遗存之谜》。

 

 

黄陂盘龙城,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中心,也是“武汉城市之根”。早在先秦时期,除盘龙城外,还有张西湾、作京城等众多的古城,分布在黄陂东西南北。这里孕育了以商代盘龙城文明为特色的长江城市文明之源,产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传说》,催生了影响中国八个世纪的程朱理学,还是推翻两千多年专制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政体的辛亥首义文化重镇。

 

 

本次讲堂中,裴高才将从黄陂古城遗迹、盘龙城文化、黄陂与汉口之间的城乡交融等方面介绍黄陂文化特征,展现“大汉口·新空间”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2023年方志讲堂系列讲座主题为“探索武汉城市文明之源”,由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和长江日报联手打造,今年将举办6期。此次讲堂将于6月27日上午9时在黄陂区档案馆开讲,市民可到现场听讲座。联系电话:13638633863,成先生。

 

 



乾隆钦定“盘龙城”

裴高才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1月06日   05 版)

 

  


叙介中国商史和商代文化史,不能不谈到“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盘龙城;讲述中国城市史与长江文明史,盘龙城作为历史上最早的“九省通衢”,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标本。

  盘龙城名字因何而来?有的说它系形似于蛟龙的盘龙湖环抱城池而得名;又有的说民国军用地图上标为“盘土城”,意即“城是土筑,其形为方盘”。以至于在1955-1962年间,一度称之为“盘土城”。

  笔者是在恢复高考时,有一道关于盘龙城的考题交了白卷之后,开始师从著名史学家皮明庥先生研究盘龙城的,先生在诲人不倦之余,还让我参加了有关盘龙城的学术研讨会,幸会了“发现盘龙城第一人”蓝蔚与陈贤一诸公,方知发现古城也是一次“意外”——

  那是1954年武汉防汛起土时,于盘龙城处发现了一批文物,蓝蔚受命进行灾后文物普查时,从一张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湖北省陆地测量局实测的15万军用地图,发现上面标有“盘土城”和城墙的标志符号。于是,他与同事游少奇按图索骥,骑车来到武汉市郊黄陂县南的盘土城实地踏勘。经过步测城墙、绘制草图、拍照和文字记录等,凭着一定的专业眼光,他们初步判断遗址属殷商时期城址。因当时尚未查到国家正史中载有盘龙城,故文物部门均称之为“盘土城”。

  由于这里是可以与河南安阳古城媲美的古城,因此引起了外国学者的极大兴趣。英国牛津大学的东方学知名教授罗森夫人、美国哈佛大学考古系主任张光等相继赴盘龙城探幽。中外专家们经过一番探究,觉得那张民国地图标识的盘土城名称并不准确。因为商代城址均为土城,仅称土城不能彰显盘龙城的形胜。而该城址由盘龙湖三面环抱,犹一弯皓月抱蛟龙,龙以水生,相得益彰,符合古代以山水与形胜的命名原则。是故自1963年起,遂将“盘土城”更名为“盘龙城”。此后数十年间,我会同史家们爬梳了古今多种文献史料,证实了“盘龙说”准确无误。

  最早查证谱牒记载“盘龙城”者是皮明庥先生。皮公在《武汉通史》中写到,最早图文并茂地描述盘龙城见之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陂《张氏宗谱》。《张氏宗谱》云:“宋元鼎革之际,吾祖德一公携弟国四公,由江右饶州余干迁徙楚黄陂,落住陂南盘龙城。”在张氏家谱上,还附有一张地形图,详细地描绘有盘龙城的四个城门,以及东边的盘龙湖和西北的护城山。

  无独有偶,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与国学大师刘凤章(1865-1935年)在编纂《刘氏宗谱》(民国甲戌年敦睦堂,1934年刊印)时,辑录了一份清嘉庆九年(1804年)的《盘龙城坟山来龙契约》。刘氏后裔刘松余续修宗谱时重录了原谱的图文。即宗谱卷首的《里居图》采用五万分之一比例描绘,地域在东经114°7'~114°18'、北纬30°30'~30°40',地名于“盘龙湖”西标注有“盘龙城”;《祖墓图》则描述道:黄陂刘氏第十三世祖刘阳光与王氏夫妇葬于下新集之南、“盘龙湖”东侧的岗地;又辑录清嘉庆九年(1804年)《盘龙城坟山来龙契约》,记载了黄陂刘氏第十四世祖刘五魁与鲁氏夫妇葬于“盘龙湖”西侧墓葬图,墓地西北绘有“盘龙城”城址,城厢轮廓清晰勾画,四个城门清楚标示。城北杨宅、城西甲宝山等周围景地均有绘注。

  刘凤章素以治学严谨,享誉中外。而刘氏一族迁陂可追溯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黄陂县令的刘拱宸(字守正,1318-1385年),其子孙在盘龙城地区居住了640载。且《刘氏宗谱》的序言又是清代嘉庆六年文榜眼、湖南学政、浙江巡抚刘彬士(?-1838年)所写,颇具权威性。

  “九州之图,掌于地官。”我从《礼记》中的这八个字中得到启示:既然宗谱中载有盘龙城,想必古代《黄陂县志》也应有记述。我爬梳现存最早的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版《黄陂县志》后,果然得到了印证。于是,我在2016年草成的新版《无陂不成镇》一书中公开披露:最早标明盘龙城者,出自461年前的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陂县志》卷上之《山川·名迹》篇。上面赫然写道:“盘龙城在县西五十里。”这比皮公生前查证的时间提前了312年。清康熙五年、同治十年版《黄陂县志》也沿用此说。严昌洪先生著《武汉历史文化风貌概览》,就是引用同治志之载有“盘龙城”之说的。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尤其是近代城市地图乃是我国历史图像文献中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料。我查阅湖北历代地图发现:在清末民初的军用地图上,均标明了“盘龙城”。首先是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一张《武汉略图》上,清楚地标出了盘龙城高地。这幅地图是张之洞督鄂期间由湖北省常备军第一镇(师)工兵营制作,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具权威的武汉地图之一,也是湖北省目前发现的最早采用圆锥投影,以“米”为长度单位和等高线表示地貌等近代西方测绘方法绘制的地形图。与此同时,武汉图书馆馆员王钢查实,1935年,湖北省陆地测量局实测绘制的武汉地图也标明了盘龙城的具体方位,后来侵华日军也沿用了此图。上述采用投影技术测制的城市平面图,其图式、内容和地物描绘的精确度,与我国传统绘画式古地图全然不同,相当准确地表现了盘龙古城在近代化之前的真实形态。

  今年夏秋之交,应涂文学教授之邀,我参与编纂《武汉城市史》,拟将“盘龙城”单列一章。按照黄陂县的行政区划沿革,在明代属于黄州府,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后改隶汉阳府,我查阅了《大明一统志》之“黄州府”,以及《钦定大清一统志》乾隆与嘉庆两个版本中的“汉阳府”。经过逐字逐句查阅,终于在两个版本的清代一统志中发现了“盘龙城”的踪影!原来,“盘龙城、牛湖城、作京城”等古城,均以小号字列于大号字的“甘露城”之下。我兴奋之余,当即拍照分享给冯天瑜、严昌洪、涂文学、刘玉堂、王钢、万琳等十分关注盘龙城的方家。他们纷纷回复激励。

  方家之所以首肯这一发现,这是因为《大清一统志》作为清代官修的国家地理总志,是清政府最重要的地理类文献。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朝三次编写,形成了康熙、乾隆、嘉庆三部《大清一统志》。其中,康熙、雍正两帝未能成书身先去,乾隆年间则刊行了康熙与乾隆钦定的两个版本。笔者此次发现的乾隆与嘉庆一统志记载的“盘龙城”与明清县志中记载的如出一辙,进一步雄辩地证明“盘龙城”之名真实可信,“盘龙城”城名之争可以休兵了。

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19-11/06/nw.D110000zhdsb_20191106_2-0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