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希望“木兰读书节”的读书活动能达到三重境界

标签:
裴高才作家、文化学者冯天瑜读书与写作 |
分类: 解读飞翼 |
人间四月天,“木兰读书节”好戏连台。近日接受省市区读书活动主持人采访,我结合在“第二届全民创新阅读-名师进校园”上开讲“我的读书与写作”聊表心迹。首先,我以宋真宗赵恒劝勉学子读书的诗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破题,引述历代名家的现身说法,寄语武汉黄陂“木兰读书节”的读书活动能达到三重境界。
作为读书人、武汉大学冯天瑜先生的私淑弟子,早年我曾到府上请教,冯老师以挂在客厅的一幅国学大师王国维书赠嫡传弟子冯永轩(冯老师之父)先生的《饮酒诗》真迹,讲述王国维、梁启梁诸公常常以古人诗词集句书联赠人、谕人特色。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借用三首词作描述读书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博览。援引宋代文学家晏殊的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以阐发读书要登高望远、博览群书;换言之,通过泛读,为丰富自己的学养选择清晰的目标,厚积薄发。亦即古人的“为己之学”。
第二重境界:多思。即,以宋代词人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境,表明读书需要在泛读的基础上精读,狠下功夫,冥思苦想;切勿不求甚解,停留在装饰门面上,亦即古人的“为人之学”。
第三重境界:自得。第三首词则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即在博览、多思的基础上,能够返朴归真、融会贯通,有所启发,明德悟道。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