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一座故宫缘何两岸有“三馆”?台北“故宫”别样情

标签:
裴高才作家、文化学者海峡两岸故宫文化文物 |
分类: 文化交流 |
裴高才雨中在台北故宫前留影
2022年7月3日,随着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览,至此,海峡两岸已经形成“一宫三馆”了。这里的“一宫”,即是坐落于北京紫禁城金碧辉煌的故宫;所谓“三馆”,除香港馆外,1950年代以来在北京与台北还有藏品源于故宫的两个博物院,简称为“一宫两院”。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一角
改革开放以来,我对北京与台北的“两院”,曾参观多次,每次均颇有斩获。而前往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是在盛夏的酷暑时节。有一次,我们湖北武汉作家代表团选择了厦门-金门航线,当天上午9时50分从金门尚义机场乘GE232支线飞机起飞,于上午11时许徐徐降落在台北松山机场。
对于松山机场的直观了解,笔者首先是通过电视画面——观看台湾开放大陆观光客进入台湾的首航仪式直播——2008年7月4日上午8时,四辆消防车以洒水仪式,欢送由台湾立荣航空公司的B7-732班机飞往上海的隆重场面,至今记忆犹新。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右)为裴高才〈无陂不成镇〉题字的情景
早年,笔者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时,曾一直想探寻一下搬去的故宫——台北故宫,到底是什么样子?因为抗战结束后,著名教育家杭立武曾向日本索回了许多珍贵的图书和艺术品。1948年,他又负责将精品文物运往台湾。其中包含了北平故宫的2972箱、中央博物院的852箱,北平图书馆的善本和外交部条约档案等共5422箱。原计划分五次运完,后因战局急转直下,实际只运了三次。
每次徜徉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有不同的感觉。台北故宫的藏品数量虽然没有北京故宫那么庞大,但有一些罕世国宝在故宫本部北京却鲜有馆藏。诸如,清代发现的西周毛公鼎,翠玉白菜与肉形石,以及书画、铜器、玉器、漆器、雕刻、善本等琳琅满目,就像一部部历史教科书,让我们的思绪仿佛穿越深邃的历史长河,感受艺术熏陶与人文关怀。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现藏台北故宫)
藏于三楼的宋、元、明版图书典籍,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是仅存于世的四部中最完整的一部。“三稀堂”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封短信,内容是大雪之后对友人的问候。书法遒劲、古雅,意态闲逸,流露出潇洒的人生意境,更让后人有幸领略到魏晋书法的神韵。乾隆曾赞誉“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并将它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稀”,故名“三稀堂”。
翠玉白菜(现藏台北故宫)
笔者在一睹台北故宫的庐山真面目之后,不禁从内心发出感叹:“我的大脑里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故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