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从鲁迅小说《铸剑》到烈士传记《“铸剑”先驱蔡以忱》

标签:
裴高才文化学者作家革命烈士传记文学作品 |
分类: 名人传记 |
清明节期间,应武汉市黄陂区蔡家榨街道办事处之邀,笔者与任永华先生一行再次来到蔡官田蔡以忱陈列室与蔡济民故居,凭吊这两位从辛亥革命、大革命到土地革命战争中走出的革命烈士,创作革命文物话清廉作品。
永华先生问,当初创作蔡以忱烈士传记《“铸剑”先驱·蔡以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初版,2021年修订本),缘何以“铸剑”为名?我指着陈列馆里烈士生前佩戴的一柄铜剑说,首先是烈士的这一实物见证。这是蔡以忱在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任教期间,引导弟子张云承投身新文化运动与大革命运动,弟子以优异成绩毕业后送给导师一柄铜剑。铭文云:“沐恩弟子张云承敬上。”
学运,工运,农运;红都,红巷,红楼。百年前,弟子张云承在风云变幻的年代,敬赠给恩师蔡以忱的这柄铜剑,意在永世铭记师长既传授给知识,又关爱弟子,更心怀天下苍生,激励弟子投身大革命洪流的剑胆琴心……给这柄为冷冰冰的铜剑平添了特别的意味,抹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1980年代,蔡以忱嫡孙蔡亚生母子将这柄铜剑捐赠给黄陂县政府,后转藏于武汉革命博物馆。
其次,笔者爬梳大革命史时,从《莽原》半月刊上看到了鲁迅先生的讽刺小说《铸剑》。这一小说正好反映于1927年的春夏之交,风云突变,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鲁迅先生旨在号召人们为追求正义与真理,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剑指反动势力,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正好与蔡以忱烈士铸剑武汉、亮剑安源的精神相吻合。
那时的大革命“赤都”武汉,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风口浪尖的“农运领袖”、中共纪检监察制度的理论构建者与率先践行者,蔡以忱会同战友们劈波斩浪;不是在国民革命的大熔炉里,用法规武器公审公判了制造“阳新惨案”的元凶;就是奉命南下安源,组织发动秋收起义,在起义前夕断然处决变节分子,保证了秋收起义顺利进行……
一言以蔽之,蔡以忱用一腔铁血铸就了“立党救国”的剑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仗剑高歌,舍生取义,“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其绝笔诗为证:
申鸣大义臣,
仗剑扫烟尘;
横刀眉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