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青年瞿秋白《饿乡纪程》中的“铁锁龙潭”

标签:
非虚构文学裴高才作家文化学者 |
分类: 名人传记 |
收入瞿秋白在黄陂行谊的裴高才著《名流百年》书影
近日,笔者在武汉市黄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座时,讲到瞿秋白烈士的文学代表作——《饿乡纪程》散文集,有社区代表问:到底是《饿乡纪程》,还是《俄乡纪程》?我回答说,《饿乡纪程》准确无误。不过,《饿乡纪程》常常被人、甚至公开出版物将其误为“《俄乡纪程》”。今天,特介绍亲历五四运动的青年瞿秋白之“饿乡”文事。
裴高才作客凤凰卫视视频
通读瞿秋白散文“三部曲”之一的《饿乡纪程》全文,不难发现,书中的“饿乡”至少有三层含义:首先是作者用文学的表现手法,针对外界贬称苏俄十月革命为“饿乡”,反其意而用之;
其次,作者从从1920年10月18日在哈尔滨写的第一篇报道起,至1921年3月抵达莫斯科,沿途采访忍饥挨饿,满洲里到赤塔为白匪战领区,不时有土匪抢劫袭击;
再次,还有作者追忆自己在中国“饿乡”的心路历程。今天分享的是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对自己1916-1917秋冬时节,客居湖北黄陂姑母家的记忆——
参加五四运动的瞿秋白
那是1917年过节之夜,瞿秋白与表兄弟周君亮、君适一行,来到黄陂古代十景之一的“铁锁龙潭”,坐在潭旁大石上面。瞿秋白善吹箫,以所携玉品箫吹之,声音鸣咽宛转,不可卒听。那里月色甚明朗,照在潭水上反映回来。潭上三面都有高墙,水面反映月色映在墙上,涟漪晃动,别有风趣。
瞿秋白曾参观的双凤亭
铁锁龙潭不傍大街,是夜更无人到,在潭边低声细语,都有很清晰的回声。瞿秋白的箫声从墙上撞回来,叠为双声,更是忧怨。吹箫完毕以后,表兄周君亮便与他在潭旁大石上口占联句,写成《减字木兰花·铁锁龙潭》一首。词云:
瞿秋白笔下的黄陂铁锁龙潭新貌
一泓潭水,铁锁老龙潜不起。莫漫哀吟,听我悲箫宛转声。华年坐送,如电如云还如梦,珍重心期,休待秋霜入鬓时。
除《减字木兰花·铁锁龙潭》,瞿秋白还在《饿乡纪程》一书中,以散文的笔触深情地回忆了他在黄陂的心境。他写道:
“母亲去世,一家星散,我只身由吴而鄂,由鄂而燕。黄陂铁锁龙潭的清波皓月,也曾使我低回留恋,心灵上渐渐得到了一个安顿的境界……”
关于青年瞿秋白在湖北黄陂的行谊,笔者曾收入《无陂不成镇-名流百年》一书。
欢迎关注,尊重版权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