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方君:最美的遇见——张萍散文集序言

标签:
非虚构文学裴高才作家 |
导读
张萍采风云雾山腊像馆木兰将军
作品简介:《遇见》系湖北省作协会员张萍近年创作的第二部散文集。全书分为《感恩遇见》《记忆真情》《闲情偶记》三个部分,三十万字。作者根据自己的所所思,以纪实的笔触,描写了故乡小镇的美丽风光和雕塑大师等故乡人物,呈现了故乡蕲春和第二故乡黄陂的风土人情,倾诉了作者对故乡人物的无限热爱,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专家们称,是作立足乡土,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讴歌新时代,是当代乡情散文创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人生旅途,遇见本是寻常之事。呱呱坠地,遇见的是亲人;学步之后,遇见的是乡亲;上学之后,遇见的是老师和同学;工作之后,遇见的是上司和同事……
然,在人世间,却有一种遇见极其难得和珍贵:那是在艰难跋涉之中,遇到施以援手的好心人;那是在世风日下的浊流中,遇到一诺千金的义士;那是在尔虞我诈的职场中,遇到肝胆相照的同志……
如今,这种遇见还有吗?
读了张萍的散文集《遇见》,或是遇见张萍本人,你会确信,这种遇见就在眼前。
第一次遇见张萍,是在2016年。这年6月中旬,长江流域暴发洪灾,蕲春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山洪。一个洪水滔滔、雷雨交加的日子,张萍受市作协秘书长谭冰之托,从百多公里之外的武汉专程赶到蕲春对我进行采访。到县城时,夜幕已在风雨中降临。
我们电话约定的见面地点,是在一家名为“好又多”的超市门前。我和妻子打着雨伞赶过去迎接,只见超市门前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其时华灯初上,密集的雨点从夜空中飘洒下来。因为此前从未谋面,我不知道人群中哪位女士就是张萍,正准备掏出手机打她电话,妻子却伸手一指:“你看,在那!”我顺着妻子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位年轻的女士打着雨伞站在雨中。过去一问,果然就是张萍。我后来好奇地问妻子:“你也没有见过张萍,怎么一眼就认出她了呢?”妻子回答说:“她跟别人不太一样,有点超凡脱俗的感觉……”
张萍散文获冰心奖证书
这当然是直觉。如果说人生中最美的遇见,这就是经典。
张萍其人,颇如其文。她是我的蕲春老乡,出生在江北,却有着江南女子的俊秀和灵气,笑如桃花绽放,立如牡丹盛开。她那一袭蓝底白花旗袍,端庄大气,沉稳练达,颇有苏杭女子的神韵,也像极了她的文风。
诗人高晓晖有句名言:“一个作家拼到最后,拼的是人品、胸襟和境界,惟有人品高尚、胸怀天下、大爱忘我的写作者,才会写出不朽之作。”我深以为然。
张萍才华横溢,却又虚怀若谷;为人低调,却又爱憎分明;心怀敬畏,却不随波逐流。像我一样,她也是草根出身,也曾历尽坎坷,百战破局,突出重围,对底层百姓有着与生俱来的悲怜与同情。尤为难得的是,她虽为一介女流,却有仗剑天涯的侠客之风,性情豪爽,为人坦荡,不媚市俗,是难得一见的“文坛女汉子”。
正是有着如此种种的可贵品质,张萍的散文才如傲雪寒梅,有着非同一般的艺术魅力。
裴高才(前右五)张萍(前右六)在山乡研子小学采访刘赙生(前右四)
《遇见》是张萍的第二本散文集子。在此之前,她已出版了散文集《与你同行》。这本集子,依然保持了她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浓烈的感恩之情。她感恩父母,感恩故乡,感恩所有于她有恩的人们。古人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张萍的感恩情绪渗透纸背,入木三分。在第一辑《感恩遇见》的十八篇散文中,无不浸润着感恩之情。
黄陂是她的第二故乡,尽管这个“第二故乡”一开始,给予她的是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但她却记住了左邻右舍的好,记住了那些善良的人们,认定“此心安处是吾乡”,感念亲密的“三家帮”,其情浓烈,甘醇如酒。她通过质朴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好的模样”,让我们走近了“李韧的文字”和“卓鹿阿姨”,让我们看到了荆楚儿女的“婉如清扬”、“伊人梦想”和“人生传奇”,也为我们呈现了菁菁校园里静静开放的“爱之花”和辛勤园丁的“文学范”。身为教育工作者,张萍的视角从未离开过师者之道,亦师亦友亦兄长,三尺讲坛一精灵,师者心中“110”。张萍用她浸染着感恩情结的文字呈现了“山乡红梅傲风雪”的感人一幕,抒写了不曾离开的“少年情怀”,亮出了“蕲州古城的文化名片”,呈现了荆楚人物最美的色彩,值得研读、推介和收藏。
美丽的遇见
张萍的文字是热的,更是真的。这种“真”,是剥离表象的真相还原,是对人物之美的真诚掘进。从《与你同行》到《遇见》,张萍所遵循的一个写作原则,就是从真出发到返璞归真。选择散文体裁写人记事,既是她颇为擅长的书写方式,也是她的个性使然。从技术层面看,散文形散神聚,没有小说的情节虚构,无须诗歌的音韵格律,似乎容易把握,实则是一种颇具风险的写作。一篇散文,倘若不能切入生活真相,不能直达精神底层,是很难打动读者的。但是张萍,凭着她的真诚文字,感动了编辑和读者,赢得了广泛肯定和赞誉。她的作品,已被《莫愁•智慧女人》《厦门日报》《幸福悦读》和《黄冈日报》等多家纸媒刊载,深受读者好评。
在《遇见》第二辑中,张萍的“记忆真情”可谓字字吐真言,句句动心扉。她《一封寄往天国的家书》,写出了父亲对女儿的栽培爱护,也诉说了女儿对父亲的无尽哀思,读来分外感人。在《母亲的行善》一文中,她用真情文字刻画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让我不仅想起了自己的祖母、生母和继母,想起了天下所有的慈母。从某种意义上说,张萍用她的真情文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母亲化身。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良好的家风给了张萍超凡脱俗的优秀品质,更给了她撼山决岸的写作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已在张萍的笔下凝聚,挥毫泼墨,落笔有神,呈现出了最为绚丽的色彩。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才有了能够“穿梭那美丽的岁月”的“小镇时光”,于2017,遇见了“最好的自己”;于2018,再与幸福相见,在黄州结下善缘,赢得了创作的丰收之年。
张萍的处女作品集《与你同行》书影
张萍的文字是美的,更是活的。既有着温润如玉的外表,又有着炽烈如火的内质。她的散文,像中国的古钱币,外圆内方,看似平常却内有乾坤,看似细微却内涵丰富,随处可见闪光灵感,妙语连珠,佳句天成。一篇读后,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畅快之感。
张萍的文字是纯的,更是雅的。她写的是平常事,记录的是平常人,却在字里行间发出了引人向上的正能量,折射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寄托了人心向善的社会理想,透出了别样的生活情趣。
在《遇见》第三辑中,张萍的“闲情偶寄”,是她丰厚文化底蕴的破土发芽,是她人生阅历和职业生涯的厚积薄发。读着她的文字,我就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张萍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与当年的我有过之而无不及。看似娇弱的她,却如驰骋疆场的战将,不向困难低头,敢与艰难险阻拼杀较量,有时甚至将个人安危置之脑后,翻高山,越峻岭,入险境,只为直达采访场面,只为探求生活真相,只为写出至真至美的文字。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她的散文才承载起了市俗浊流难以承受之重,成为荆楚文化大观园中一道引人注目的亮丽风景。
左起特级教师胡金玲接受裴高才、张萍采访
为了呈现生活的真,张萍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创作之路,越过天山戈壁的滚滚狂砂,“走近乌鲁木齐”,“印迹吐鲁番”;为了呈现生活的美,张萍瞄准时代潮头的创作方向,走进“不朽的库尔勒”,唱响“一曲荡气回肠的灵魂赞歌”;为了呈现生活的情,张萍保持着贴近底层的创作姿态,甘于淡泊,“感恩所有的遇见”。她的文字,时尚而儒雅,极具张力和质感,干净利落而又委婉神秘……
在我撰写这篇小文之时,有朋转来一则消息:湖北省作家协会,已吸收张萍为会员。
祝愿张萍,文学之路再跨越,新起点上再攀登!
祝愿张萍,推出更多佳作,绽放更多精彩!
(本文作者:吉方君,本名高永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蕲春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欢迎关注(长按二维码)尊重版权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