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陂不成镇》连载之大余湾.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

(2013-03-06 15:54:28)
标签:

裴高才

无陂不成镇

大余湾

分类: 游记采风

《无陂不成镇》连载之大余湾.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
台湾中天电视台在大余湾专访裴高才(左一)

《无陂不成镇》连载之大余湾.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
裴高才主创《无陂不成镇》书影,长江出版社2009年版
《无陂不成镇》连载之大余湾.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
大余湾天井观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3月02日 星期六

走进大余湾

裴高才 朱 芬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3月02日 第 07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1/20130302/1362165097421_1.jpg

  伫立于荆楚名岳木兰山之巅,放眼俯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武汉黄陂的明代村落大余湾,一幅瑰丽神奇的画卷就会映入你的眼帘:左边“青龙”(传说)游,左边“白虎”(山名)守,前面“双龟”(俩山丘形似龟)朝北斗,后面“金线”(木兰山脊岭)钓“葫芦”(山名),中间流水(水陆地貌)太极图。

  大余湾犹如武汉后花园的一朵奇葩,一排排黑瓦线石墙的明代民居飞檐翘角;一幅幅屋檐壁画交相辉映;一条条青石板路纵横其间……1996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团慕名前来考察,将这里誉为“明代村落的大观园”。

  这里的建筑群整体布局及建筑风格,体现了儒家厚德载物精神及安居乐业构想。村前以溪壑为堑壕,村后以山寨为屏障,外御盗匪,内连各户。村里五口池塘、三座花园、一湾流水,呈现出一派“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水塘”的景象。

  全村保存较为完好的42栋古民居坐北朝南,背靠木兰山,面朝村口大池塘。整个民居大体分为四大房群,每个房群合一大院,由20余条小巷子纵横分隔。村里有一条横贯东西的主街,呈线性将村落的四个房群串接起来。当时的大余湾还有完备的排水系统,村子里纵横交错着排水管道,明沟与池塘相连排洪,阴沟与天井相通排污,整个管网犹如一幅天人合一的太极图案。

  大余湾民居采用三合院型,即由三间正房、两厢和天井组成。正房为中间一间,前为堂屋,后为灶房。左右两间为卧室,有的隔为四间,按左大右小,前大后小分长幼而居。堂屋正中设神龛,是供奉祖宗和“天地君亲师”牌位的地方。厢房一至二间,加上五间正房共七间,当地叫“联五转七”。堂屋门口正对天井,“天井凼”(池)用石头铺砌,可调节室内空气、阳光及排水排污。房屋四面外墙一般不设窗户,而是通过天井和屋面明瓦(俗称“阳瓦”)来采光。这些民居的外墙,均采用长方体石块砌筑。更奇特的是这里的建筑方法,工艺讲究,大都采用糯米与石灰灌浆之法,粘合石块,既缝隙严密,又可防治虫害。也有采用木兰山地区的“木庐干砌”之法,不用泥浆,直接将石块垒压而成。

  门前檐廊上,彩绘的人物故事与花鸟国画图案形象逼真,韵味无穷,并且以诗题款,熔诗、书、画“三绝”于一炉。专家们称,因彩绘颜料为自然植物,故其历久弥新。虽历经百年风蚀,诗、书、画的红、黄、黑三色依然分明。有一题诗“高山流水最关情,稳坐闲弹调已成。倘使钟期不再听,谁堪一笑话生平”,充分体现了主人的高雅情调。

  走进室内,又可观赏“雍正朱批谕旨”木盒、钦赐“四豆同荣”寿匾,清代雕花木床、石碾、石磨、织布机、纺线车、太师椅,以及明清《余氏宗谱》、余氏名人著作等文物珍品。翻阅明清年间的《余氏宗谱》发现,原来黄陂余氏始祖余秀三,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始迁湖北武昌,复移居此地。从此,余氏以“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为家训,开启了大余湾绵延六百载的发展史。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宋淳熙六年(1179年)为《余氏宗谱》所作序言中称:“御笔亲封一门三太守,廉保勋名之振,四代五尚书,能为帝王分忧。守俸禄如井泉,抚百姓如妻子。”到了当代,又从这里走出了余家菊、余传韬、余传瑾等著名人士,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地灵人杰吧。

  伫立于荆楚名岳木兰山之巅,放眼俯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武汉黄陂的明代村落大余湾,一幅瑰丽神奇的画卷就会映入你的眼帘:右边“青龙”(仙河)游,左边“白虎”(山名)守,前面“双龟”(俩山丘形似龟)朝北斗,后面“金线”(木兰山脊岭)钓“葫芦”(山名),中间流水(排水管网)太极图。

  大余湾犹如武汉后花园的一朵奇葩,一排排黑瓦线石墙的明代民居飞檐翘角;一幅幅屋檐壁画交相辉映;一条条青石板路纵横其间……1996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团慕名前来考察,将这里誉为“明代村落的大观园”。

  这里的建筑群整体布局及建筑风格,体现了儒家厚德载物精神及安居乐业构想。村前以溪壑为堑壕,村后以山寨为屏障,外御盗匪,内连各户。村里五口池塘、三座花园、一湾流水,呈现出一派“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水塘”的景象。

  全村保存较为完好的42栋古民居坐北朝南,背靠木兰山,面朝村口大池塘。整个民居大体分为四大房群,每个房群合一大院,由20余条小巷子纵横分隔。村里有一条横贯东西的主街,呈线性将村落的四个房群串接起来。当时的大余湾还有完备的排水系统,村子里纵横交错着排水管道,明沟与池塘相连排洪,阴沟与天井相通排污,整个管网犹如一幅天人合一的太极图案。

  大余湾民居采用三合院型,即由三间正房、两厢和天井组成。正房为中间一间,前为堂屋,后为灶房。左右两间为卧室,有的隔为四间,按左大右小,前大后小分长幼而居。堂屋正中设神龛,是供奉祖宗和“天地君亲师”牌位的地方。厢房一至二间,加上五间正房共七间,当地叫“联五转七”。堂屋门口正对天井,“天井凼”(池)用石头铺砌,可调节室内空气、阳光及排水排污。房屋四面外墙一般不设窗户,而是通过天井和屋面明瓦(俗称“阳瓦”)来采光。这些民居的外墙,均采用长方体石块砌筑。更奇特的是这里的建筑方法,工艺讲究,大都采用糯米与石灰灌浆之法,粘合石块,既缝隙严密,又可防治虫害。也有采用木兰山地区的“木庐干砌”之法,不用泥浆,直接将石块垒压而成。

  门前檐廊上,彩绘的人物故事与花鸟国画图案形象逼真,韵味无穷,并且以诗题款,熔诗、书、画“三绝”于一炉。专家们称,因彩绘颜料为自然植物,故其历久弥新。虽历经百年风蚀,诗、书、画的红、黄、黑三色依然分明。有一题诗“高山流水最关情,稳坐闲弹调已成。倘使钟期不再听,谁堪一笑话生平”,充分体现了主人的高雅情调。

  走进室内,又可观赏“雍正朱批谕旨”木盒、钦赐“四豆同荣”寿匾,清代雕花木床、石碾、石磨、织布机、纺线车、太师椅,以及明清《余氏宗谱》、余氏名人著作等文物珍品。翻阅明清年间的《余氏宗谱》发现,原来黄陂余氏始祖余秀三,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始迁湖北武昌,复移居此地。从此,余氏以“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为家训,开启了大余湾绵延六百载的发展史。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宋淳熙六年(1179年)为《余氏宗谱》所作序言中称:“御笔亲封一门三太守,廉保勋名之振,五代四尚书,能为帝王分忧。守俸禄如井泉,抚百姓如妻子。”到了当代,又从这里走出了余家菊、余传韬、余传瑾等著名人士,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地灵人杰吧。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用
Copyright © 1997-200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tplimg/gongshang.gif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tplimg/d1.gif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tplimg/d.gif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tplimg/d1.gif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tplimg/d.gif





1
十八
2
十九
3
4
廿一
5
廿二
6
廿三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关闭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tplimg/left_ico.gif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tplimg/right_ico.gif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tplimg/ico10.gif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tplimg/top_bg.gif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tplimg/line_bg.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