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尼聚焦:G20面对严峻的全球央行货币宽松竞赛下中国对策
G20杭州峰会闭幕了,摆在全球面前的货币宽松竞赛未必就此结束,因为我们看到欧美国家很多时候说的必做的更好,这可以从不同渠道统计略有差异的数据中发现,但基本结论相近的事实:2008年至2016年全球央行降息次数超过660次,平均每3个交易日降息1次。以美国为首的联储无数次动用量化宽松溢出自己的危机,已经被欧美国家效仿流行,尤其是日本更是将QE发展成QQE;“负利率”也由经济学的假想情境进入现实,瑞典、瑞士、丹麦、欧元区、日本等国先后实行负利率。
在这样的全球金融背景下,中国到底该怎么应对才能不被洗劫呢?从我们最直观地看到欧美在这样量化宽松背景下,其资本市场均创出了各自的新高,也就是说这些量化宽松的货币,更多地被资本市场所吸收,而没有推高本国的实体资产泡沫,在量化宽松下必然会有泡沫,这些泡沫被引导到资本市场是最好的办法,因为资本市场的风险是每一个投资群体自己承担的。
但反观中国资本市场并没有成为吸引量化宽松释放的最有效水库,我们的宽松货币都被扭曲地引流到了房地产,这就是中国最大的风险所在,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管理层根本没有深刻理解资本市场股市的作用和价值,这里才是最好释放风险和泡沫的场所,但中国资本市场恰恰在一直抑制资本市场股市的泡沫,这种逆反的思维正在堆积中国实体经济的风险,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释放,其一旦破裂对中国金融还是实体经济的冲击都会巨大的,就会不由自主地步入日本失去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悲剧。
所以中国资本市场管理层应该尽快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正理解股市的作用和价值的发挥,只有让中国资本市场的股市繁荣起来,才会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最优化地配置,而不是现在都集中扭曲地流向房地产,这才是最大的风险,因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远比股市危害更大。而股市本身就是一个允许泡沫存在的市场,而且会不断进行自身的泡沫消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