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慈善的危机与转机(转载)
(2011-09-29 14:24:38)
标签:
公益慈善爱心基金会志愿者信任危机国家发展转型杂谈 |
分类: 转载 |
中国公益慈善的危机与转机
【主讲人】
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
“我到外地出差,连乡下的老百姓都听说过郭美美,公益事件从没引起过如此大的反响,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昨晚,在新京报与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合办的“京师公益讲堂”上,王振耀院长做了题为“中国公益慈善的危机与转机”的演讲,解析近三个月来,公益慈善领域的热点事件和引发的思考,对比中外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现状,就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如何面临危机和把握机会等话题,与在场听众进行交流。
王振耀说,三个月来公益慈善领域事件频发,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普遍不信任,标志着动员式的捐赠时代已经结束。昨天,400余各界人士到场,并在互动环节,向王振耀院长抛出多个问题。
焦点1
谈郭美美
慈善终于从边缘进入“中心”
三个月讨论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慈善事业目前遭受重大挫折,觉得以后中国慈善难做,慈善界很多人觉得今后的事情不好办。很多人认为是一种退步,表现在人们怀疑大的公募基金会,而不再捐款了。
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公众的质疑恰恰是慈善进步的重要源泉,一个社会大变革,往往就是在质疑声中前进,从结果来看,慈善终于从边缘进入到公共生活的中心,开始了特殊的普及化与专业化的道路。
焦点2
谈社会共识
公共管理行为急需大调整
焦点3
谈慈善发展
三年战略转型期已经来了
焦点4
谈公众不信任
动员式体制在质疑中失灵
■ 互动
问:为什么在这时做“危机与转机”的讨论?
王振耀:我是要对三个月来的慈善讨论做一个结论,想澄清一下我们三个月来到底做了什么,这三个月来到底进步在哪里,这三个月来还有哪些不足,反思一下我们中国社会最近三个月来一个侧面的重大变化。
问:大家现在对中国红十字会等组织明显感到不信任,如果我们国家再突然出现国家性灾难的话,比如地震时都不捐钱,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应急预案吗?
王振耀:这个假设非常好,因为天灾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
如果在这个慈善公益组织出现信任危机的空当中间出现天大的自然灾害,动员体制一下失效,我们怎么办?有没有预案?今天你的建议应该形成一个社会呼吁,一定要让社会,要让政府准备这个预案,不然大家的爱心起不来。我们呼吁一些基金会也要做好这些预案,万一大家不信任某些公益组织,能不能信任另外一些基金会,无论如何我们全社会都该思考这个问题,要有这个预案。
问:除了公开透明外,还有其他方式来提升人们对于慈善机构的信任感吗?
王振耀:公募基金会将来如何恢复信心?汶川地震中,民政部收了8万多笔,开始捐给基金会、捐给红会,政府尽量不收,后来堵不住,大家都要捐,我在国家新闻办发言时,说这可能是政府头上的“堰塞湖”捐款,一定要注意。就让我们工作人员去研究有没有技术问题,这8万多笔是一个很大的困难,都是通过银行汇款。汇过来之后找了很多技术公司联合研究开发,弄一个软件,把这8万多笔输进去,发现很大问题,很多人银行汇款时不写地址,光重名的就很多。后来我们做了一件事,能有的,有一个找一个,最后找了1万多个,都给他们回了信或电话,寄了收据。一个教授寄了2000元,我们最后打电话找到他时,他很感动,说其实一个电话就够了,别再开收据了,我就是担心你们收不到。我们知道这1万笔影响了8万笔,真正认真地去做,想到人家捐赠人的尊严,我认为这是信息透明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