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教师子女留本校就读的思考
家长对优质教育有着强烈的追求,这是人之常情。教师也是人,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也无可厚非。
我们龙冈中学创办于1953年,迄今已有64年的办学历史。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盐城市原19所老完中逐步走上顶峰,成为盐城教育的标杆。而后,乘风乘势,创建市重点、省重点,以致成为苏北第一所地处农村的四星级高中!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内涵建设得以强化,教师待遇得到提升,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屡创“低进高出”的业绩,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在这样的学校工作、学习、生活,是一件十分舒心的事情。
然而,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招生“怪势”,学生拼命向城里积聚,导致有些学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每况愈下,更令偏远地区的学校办学举步维艰。不少人就是本校的教师,自己的孩子也不想教了,而是送进城里,都追求“优质教育”去了。这种从众心理,发生在一般的人身上,尚可理解,对教育人自己而言,则很让人费解。
首先,孩子进入城里的学校,毕竟不是教师自己工作的单位,各项事情都得拜托别人,且这种拜托是单向的——自己一直都是有求于人。而如果孩子在自己工作的学校就读,自己虽有求于别人,期望别人更多关照自己的孩子,但同时别人也有求于自己,我们可以为别人的孩子(或其亲朋好友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帮助。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平等的、主动的、随时的。
其次,孩子进入城里的学校,为了更好地给予其照顾,教师常常会丢开很多自己本来应该做的事情、想要追求的荣誉。比如,不想做班主任、不愿做教研(备课)组长,不想教双班,这样工作量可以轻一点,在保证基本的上课之外,可以更为自由地来去。那么,问题来了,学校的工作由谁来做?工作之余的时间,学生由谁管理?相反,如果能有更多的教师子女在本校就读,这些同志的工作责任心就会大大增强,因为这样的付出不仅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这样尽心尽则是无限量的,是任何高压都换不来的,因为这是自发的!这是学校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源泉!而且,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可以是随时的,只要想起来,就可以不动声色地去班级看看,可以对自己孩子学习的过程有比较深入、及时的掌握。相反则比较难于做到这一点。
第三,孩子进入城里的学校,增加家庭负担。现在都流行“陪读”——在学校附近租房让学生住到校外,(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