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派绵拳是先祖师孟关宇修习清风道人流传下来的古绵拳,并加入自己的一整套特色心得而开创的一个珍贵拳种。在中国内家拳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显赫一时的好拳法,但最终都难逃消声匿迹的厄运。可幸的是,即使在今天,孟派绵拳的真传也尚未消失,或许这就是当今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拳法之一.
:一、概要。
孟派绵拳是先祖师孟关宇修习清风道人流传下来的古绵拳,并加入自己的一整套特色心得而开创的一个珍贵拳种。在中国内家拳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显赫一时的好拳法,但最终都难逃消声匿迹的厄运。可幸的是,即使在今天,孟派绵拳的真传也尚未消失,或许这就是当今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拳法之一。
孟派绵拳保存了内家拳最古老的风范: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同时,孟派绵拳又不同于古拳法的虚无和浮夸,现在的几代孟派绵拳门人,通过自己毕生的努力,把孟派绵拳的理论转化为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解释的科学理论。
孟派绵拳讲究“松”、“紧”合一,能巧妙地运用“刚”、“柔”之间的关系,格斗时可以发力极猛,又可以“四两拨千斤”。正所谓“刚是柔的刚,柔是刚的柔,是柔是刚是我非我”。
孟派绵拳和许多内家拳一样,讲究整体发力,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锻炼,可以达到聚全身力为一点的境界,从而“无坚不摧”、“势如破竹”。
是否打人的拳太多,能挨打的拳太少呢?孟派绵拳中有一套比较奇特的功夫,大家或许都听到过它的名字——“金钟罩”。金钟罩是练习者通过“内练气、外练骨”等一系列训练,才能达到的境界,修炼成功之后,人体肋骨的肋膜会充长起来,别人若是轻轻抚摸,会觉得此人的整个胸骨像是整个的一块,中间没有空隙。著名绵拳大师陆凤池,便是金钟罩的大行家。
孟派绵拳的的最高境界是四劲齐出,其中后面两个劲被称为“内劲”、“髓劲”。从“内劲”开始,绵拳就从后天化为先天,因为人的体能是有极限的,只有从根本上转化人的体质,激发人体潜能,才可以突破体能的极限。“髓劲”也就是传说中的“练气入骨”,其实这种说法还不对,应该说成“采药入骨”。清风道人属于全真龙门一脉,这便是全真龙门“金丹大道”的最高级功法。
作者:李梁
二。发劲 |
| [<<] [>>]
-------------------------------------------------------------
|
|
孟派绵拳素以发劲刚猛著称于世,那么她的发劲对比于其他拳种,又有什么鲜明特点呢?
首先,孟派绵拳的发劲训练方法有独到之处。
眼下许多传统武术在训练发劲时,往往注重架子的“形”,在潜意识里,他们认为“形”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发劲的大小,甚至提倡练习者花费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去练习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许期间有学生会问:“为什么我的发劲练不大?为什么要不断重复这个简单的动作?”此时,老师们就会告诉他们的学生:“发劲不大是因为动作不准或练习时间不够长,越是简单的动作,越容易出功夫。”凡是这类拳,皆有误人子弟之嫌!
道有道理,拳有拳理,若是你练了几年的拳,却又不知这样练的目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这样练,那我可以很不客气的说,你是白练。
从人体的构造来说,筋骨、肌肉、韧带等,是发劲大小的根本性元素。肌肉要不要?要,但我们要的是那种高强度、高密度的肌肉,并不是吃激素搞出来的肌肉。筋骨要不要?要,孟派绵拳的发劲对于筋骨的要求相当之高。韧带要不要?当然也要,俗话说筋长力大,这筋便是指的韧带。以上是发劲的物理组成部分,好,分析完了,现在我们调转头想想,以往的老师们所强调的架子,到底与发劲的大小有多少直接联系?
总结起来看,发劲的大小与架子的准确与否其实并无太大关系,学到一个架子时,我们得看看这个架子是否有利于上文提到的三个方面,若是有利,则能练出发劲,若是不利,那你就别玩了,不如回家睡觉去。
孟派绵拳的发劲训练,全都围绕着这三个部分,希望通过练习者的不断努力,改善人体组织结构,将人体本身阻碍发劲的元素降低到最小,从而达到一个发劲“刚、猛、迅、脆”的境界。
作者:李梁
|
三、打势。
介绍完发劲,我们再来看看孟派绵拳的打势。
打势,也就是将训练的成果运用到实战中的一种方法,孟派绵拳的打势,也就称为“绵拳散手”。
其实,打势这个字眼并不新鲜,流传至今传统的武术基本都有自己的打势,只不过,打势也有个是否实用、是否合理的问题。
许多流传至今的传统武术,在打势上也有许些要求,但最终在上了比武场后,往往就看不到练习者数年所学的拳法的影子了,甚至即不会自己的打势,又不会流行的散打,可悲之至。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传统武术“不会打”呢?原因是打势不实用或者说打势不合理。
很多传统武术练习者,他们一辈子就练了几套架子,耍得虎虎生风,在与同门的师兄弟们玩起拳时,威猛得很。可一旦遇到门外之人,别人不按他的架子来耍,那么立刻变成一记像样的拳都不会了,甚至搞得和流氓斗殴时差不多。一套拳法的打势只是凭空想象,不能见势打势,这就是不合理的根源。
好的打势,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第一,“拳有八面劲”。因为你无法预料对手会怎样攻击或者攻击的发劲大小,因此你必须掌握在尽可能多的时候发出别人所不能发出的劲。换句话说,你能打的我也能打,你打不了的我也能打。
第二,能对付任何攻击方法(用武器的除外)。你不能指定对手用拳或是用脚来攻击,也不能指定对手从什么地方攻击,所以,一个好的打势,必须在任何时候最有效的保存自己,在打击别人的同时,不受太大的创伤。
第三,见势打势,有连手无套路。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孟派绵拳的打势精华。绵拳主张见势打势,一切以对手的行动为基础,她完全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套路,可以说是“无招之招”。不过,绵拳也有一些简单的连手,这些连手每个都是威力很大的发劲,用巧妙的办法把他们组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快如闪电的连打,给对手致命的伤害。
总结一下。单练架子,而又不说理的拳法,往往也没有实用的打势,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体发劲的能力,才可以做到“见势打势”。
四、基本问题答疑。
孟派绵拳是内家还是外家?
孟派绵拳继承古绵拳,属于全真教清风真人一系的内家拳种。分别一个拳种是内家还是外家,首先要明确内家与外家的区别是什么。如果你是初学者,那么内家外家对你来说并无太大差别,适当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在拳法上出了一定的成绩,此时,就成为了内外家的分水岭。内家讲究“整”,以练内气强化人体内部组织,外家一般不练气,他们借助外物,以各种形式强化人体的外部组织结构。外家功是死的,给了时间,自然回报给你,不过,终究还是有个极限。内家功是活的,因为练气讲究悟性,有些人很容易成,有些人一辈子练不成,不过,虽然内家功难练,他却没有人体最大极限的障碍,至少这个障碍还没有人触及过。
整劲是什么,与内家外家有没有分别?
整劲指的是力的传递,上下前后左右,所有的力都能传递到任何一个部位。整不整,在于腰。内家练气,腰上以气为功,外家不练气,多数绑一根“英雄带”,借助外物形成原始的整劲,带子抽掉,什么功夫都没了。
内气是什么,内劲是什么,内力又是什么?
内力等同于内劲,指的是人体一部分自发的,不能受人的意志所控制的力,例如你起床不由自主的伸懒腰。
内气是人通过意识修炼出来,唯独可以被意识所控制的先天之气,又被称为“元气”。
说来也有意思,内气也是唯一可以控制内劲的东西,因此,练习内劲、控制内劲时,最好的方式就是修炼内气。
有什么别的疑问?请跟帖,我会尽力作答。
上海绵拳族谱(整理版) |
| [<<] [>>]
-------------------------------------------------------------
|
|
作者:李梁
上海孟派绵拳族谱(不完整版本,尚在整理,不断更新中,某些人物不知姓名,只以外号称呼)
清风道人
湖南排客(排客老板,即贩卖木材的商家。未知姓名,师从清风道人)
如下开始,首数字表示孟派绵拳第几代,排名不分先后。
1、孟关宇(山东人士,又称孟四劲,孟派绵拳开山祖师,师从湖南排客)
2、李七侯(李鸿章之子,师从孟关宇,后因杀人太多而被逐出门墙)
2、孙福海(江苏南京人,南货店老板,师从孟关宇)
2、王家驹(孟关宇外甥)
2、王得胜(孟关宇外甥,不练拳)
孙福海解放前住上海市杨浦区“兰桂芳”,传人有:
杨浦地区,以孙宝庆为大师兄
3、孙宝庆
3、杨连权 -> 杨金殿 -> 杨天贵 -> 徒弟人数众多,有待整理。
3、顾竹清
3、田其芳
3、王松荣 -> 方林才、卜兆荣、施何柄
3、叶秀成
3、卢得仁
3、王之文
3、孙长根(孙福海之子)
卢湾地区,以陆凤池为大师兄
3、陆凤池 -> 李松林、李文林(陆凤池外甥) -> 李梁(李松林之子,便是本文作者)
3、朱宝森
3、陶元顺
3、马益洲 -> 徒弟人数众多,有待整理。
3、唐二
从第四代门人开始,由于人数比较多,尚未整理清楚,所以暂时写不出什么。
许多方面仍在缺陷,这只是个大概的关系图,请大家谅解。
|
|
补充日期: 2005-05-10 13:06:29
我知道的绵拳 |
| [<<] [>>]
-------------------------------------------------------------
|
|
本人有幸师从沈福海的徒弟马益洲先生,他同时也是上述列位所提的陆凤池老前辈的亲师兄弟,以前是公交系统的职工,老人尚且健在。据老师口述(马老不识字),沈福海在上海开馆教拳时,是按照苏州河南北开派授徒的,也就是以前俗称的“浜南和浜北”。陆老前辈和我老师同属于浜南,和他们一起的还有一位唐姓师兄弟。就绵拳的正史而言,在上海开派的肯定是沈福海,而沈的老师就是孟广宇孟老太爷。本人所习的“孟三捶”就是马老随沈福海拜会孟老太爷时亲自传授的功法。至于孟与沈的人事恩怨从未听老师说过。
以前看武术帖子,上面有也提到沈所传绵拳并非正宗云云,发这帖子的是一个叫李四劲的老兄,后来这老兄也在网上不知所踪了。在他的帖子里确实提到过“刚绵内髓”四种劲。而在马老所传的绵拳中却有“十三个劲”,而这“十三个劲”通过一个动作最终配成一个“整劲”,而且有口诀配合。这也许就是孟沈所传绵拳功法的区别所在,或者是根本不同的两件事情了。而就马老师口述的历史,沈所传的绵拳到每个徒弟身上都有很大的区别,而且个人都有不同的招法。所谓“每个徒弟都可以教成不一样”。也许他这样做也是由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和世俗约束所造成的。但是有点可以肯定的是所得真传者肯定就在这群徒弟里。
现今就马派一支的绵拳而言,基本动作包括常见的“摇手、摩肩”等八个基本动作,而所有进一步的高级功法都与这基本的八个动作密不可分。两人的练法包括“单推手、十八翻、三靠”等等功法在这里就不一一祥列了。马派的绵拳强调“柔似绵,硬如铁,四两拨千斤”的功法训练,而非现今社会上所一味强调的如硬气功般的绵拳。因为作为一派有着鲜明特点的内家拳的拳技,她讲究的是“涵胸拔背、猿猴身架、三软三硬、收放自如”,而对插沙打石,药水洗手的功法更是视之如同猛虎,因为这类功法非但无助提高功力,更对身体有害,历史上很多人就是一味追求绵拳的刚性而残废,甚至最终丧命的。因此,马老多次强调练功“不要穷猛穷的!“现今马派的门人也有很多一流强手,最近还有一名身为警察的师兄奋不顾身勇斗歹徒,并抓获归案的事例见诸报端。
本人也是看到这么多同好在网上议论所以也来凑个热闹,希望能有更多的绵拳同好参与讨论,丰富绵拳功法内容,还这门在上海地区有着神秘色彩的朴素实用的拳技以本来面目,并能使她更加广泛的流传!
本文作者是马益洲徒弟:小马哥(网名)
|
|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术教师孟某,所擅长之拳称“绵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两人推手法,用意颇似太极。闻孟某少时在山东、河南之间保镖为业,富有膂力,尤善单刀,其名颇显。孟年少气盛,自负其技睥睨侪辈。
一日,护镖投宿于旅店。与同道者谈武艺,有旁若无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长发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视之意现于颜色。孟不能堪,忿然谓叟曰:“若龙钟似此,岂亦能武!将毋倚老卖老,以为我没奈何乎?”叟从容曰:“强中更有强中手,武艺谁敢称能。因见汝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觉其笑之出于鼻也,怒将何?”孟益不能忍,必欲与叟较,叟亦不辞。孟方出手,已跌数步,竟不测叟以何种手法,能跌人如此干脆。孟初以叟年迈,恐其不胜掊击,故出手未尽其长,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近叟身,手脚如被蛛网缠缚,有力无所施,跳脱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淹。见叟张两臂往复搓弄如玩圆球,神气闲逸,绝无寻常比试态度,孟始知非敌,跪请拜师。叟曰:“拜师则可,但当弃汝所业随我经商。”孟思得其传,竟弃镖业从叟往来贩运于山陕之间。二年半,叟即病死,孟尚未得尽其传。据孟语人,其师所能,原有拳式十三路,历二年半仅得其八余,余五路失传。闻太极旧称“绵拳”,孟所习者亦为“绵拳”,复恰为十三路,我疑其即为太极十三式。
|
补充日期: 2005-05-10 13:17:24
中华国术论坛的讨论 |
| [<<]
[>>]
-------------------------------------------------------------
|
|
绵拳之源seenow
杨天贵师承其父,是沈福海的弟子杨连全的孙子。沈福海又是孟关宇之徒,本在南京经商,后被孟爷相中,专为对付李七后。这李七后是李鸿章在南京的儿子,排行第七,师事孟爷,在南京摆下公开擂三年,伤人死人很多,号称天下第一,孟爷教了沈福海,便是为了对付这徒弟。
后来,因孟爷教沈福海时留了手,却把秘密交给了他的侄子,一气之下退了师门,变卖家产来到了上海发展。孟爷后来也来到上海,不久病逝于上海市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
沈有众多徒弟,其中出名的有杨、陆、顾、王等等,他们大部分是英美烟草公司的职员。
杨连全与陆凤池是师兄的,又是对子(也就是对练),感情比较好。杨连全喜欢用肘,号称“风林肘”。陆凤池则练就一身吃打的功夫,他将武术宫赠与的宝剑倒悬与门前,意思是广迎四方来客,与他交手的人遍布全国各地。
沈福海并没有得到绵拳的秘密,而得到这些秘密的人,随孟夜一同来到上海,曾在南洋公司做保镖。
绵拳的理论很多很深奥,如果你认为绵拳就是一种以练为主的拳,那就错了。
绵拳有六十四个要领,十六个点,四段功法。
六十四个要领包括愣桩、活桩、单架势、双架势等等。
十六个点,包括从头到脚的十六个主要练习点,一般人绵拳门人只知一至二个。
四段功法,也就是绵拳门人放在嘴上说得最多的“刚绵内髓”四种劲,只可惜懂的人不多
我所练的绵拳
看这个帖子热闹,故而本人也来掺活掺活。
本人有幸师从沈福海的徒弟马益洲先生,他同时也是上述列位所提的陆凤池老前辈的亲师兄弟,以前是公交系统的职工,老人尚且健在。据老师口述(马老不识字),沈福海在上海开馆教拳时,是按照苏州河南北开派授徒的,也就是以前俗称的“浜南和浜北”。陆老前辈和我老师同属于浜南,和他们一起的还有一位唐姓师兄弟。就绵拳的正史而言,在上海开派的肯定是沈福海,而沈的老师就是孟广宇孟老太爷。本人所习的“孟三捶”就是马老随沈福海拜会孟老太爷时亲自传授的功法。至于孟与沈的人事恩怨从未听老师说过。
以前看武术帖子,上面有也提到沈所传绵拳并非正宗云云,发这帖子的是一个叫李四劲的老兄,后来这老兄也在网上不知所踪了。在他的帖子里确实提到过“刚绵内髓”四种劲。而在马老所传的绵拳中却有“十三个劲”,而这“十三个劲”通过一个动作最终配成一个“整劲”,而且有口诀配合。这也许就是孟沈所传绵拳功法的区别所在,或者是根本不同的两件事情了。而就马老师口述的历史,沈所传的绵拳到每个徒弟身上都有很大的区别,而且个人都有不同的招法。所谓“每个徒弟都可以教成不一样”。也许他这样做也是由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和世俗约束所造成的。但是有点可以肯定的是所得真传者肯定就在这群徒弟里。
现今就马派一支的绵拳而言,基本动作包括常见的“摇手、摩肩”等八个基本动作,而所有进一步的高级功法都与这基本的八个动作密不可分。两人的练法包括“单推手、十八翻、三靠”等等功法在这里就不一一祥列了。马派的绵拳强调“柔似绵,硬如铁,四两拨千斤”的功法训练,而非现今社会上所一味强调的如硬气功般的绵拳。因为作为一派有着鲜明特点的内家拳的拳技,她讲究的是“涵胸拔背、猿猴身架、三软三硬、收放自如”,而对插沙打石,药水洗手的功法更是视之如同猛虎,因为这类功法非但无助提高功力,更对身体有害,历史上很多人就是一味追求绵拳的刚性而残废,甚至最终丧命的。因此,马老多次强调练功“不要穷猛穷的!“现今马派的门人也有很多一流强手,最近还有一名身为警察的师兄奋不顾身勇斗歹徒,并抓获归案的事例见诸报端。
本人也是看到这么多同好在网上议论所以也来凑个热闹,希望能有更多的绵拳同好参与讨论,丰富绵拳功法内容,还这门在上海地区有着神秘色彩的朴素实用的拳技以本来面目,并能使她更加广泛的流传
给楼上师兄seenow
楼上的师兄安好,鄙人姓李,之前号称李四劲者便是小弟。不过此称号今后将不敢再用,因孟爷人称孟四劲,心实敬之,故才冒此大不为,惭愧惭愧。
在下乃陆凤池外甥之子,我的舅公陆凤池与马老前辈既是师兄弟又是同事,两人关系非比寻常,我的长辈与马益洲前辈等也曾有过数面之缘,应属故人。如今马老年高,念及同属绵拳一脉,却又失散多年,故欲登门拜访,但苦于不知联系手段,不知师兄是否可以告知?
沈福海前辈为绵拳在上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也因为他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导致教出的徒弟一人一个样,并且每人都认为自己才是师父真正的传人,为绵拳门人的不团结局面埋下了隐患。但这也怪不得他,毕竟他自己也身受其苦,深刻的教训使他不得不用了些手段。
然而,绵拳走到今天,如果我们再不团结起来,恐怕这个优秀的内家拳种就要从此埋没。各位师兄师弟,你们能看到自己喜欢的绵拳,毁在我们这一辈人手中吗?绵拳门内,同气连枝,今后再也不分彼此之别,大家一心一意,共同振兴这个门派,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为了表示诚意,我家将首先公开陆凤池前辈临终前留下的一部分秘传功法,以及我家从孟爷外甥王小辫子的嫡传门人之处所得的秘传功法,甚至连同我家两代人毕生的全部研究成果。
以上所述功法,从未外传,以表诚意。
如师兄同意我的话,请转告马老以及同辈的尚健在的前辈们,并且发邮件到small_orang@hotmail.com,我将再与你联系。
再论绵拳技艺seenow
前人有个不太好的习惯,那就是以拳法的高低论贵贱,其实在我看来,一门中人本就没有什么贵贱,得不得师父的真传纯粹是一种缘分,即使不得真传,只要你为拳门做出了大贡献,一样有这个功德来学习本门的上乘功法。
以上面那位师兄所列的练习方法来说,我稍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刚绵内髓”四劲,是绵拳的四个阶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四把劲道。刚劲,很好理解,也就是一把发劲功力,这是最基础的。绵劲,是刚劲柔化的表现形式,是刚劲持续化、多面化的一种升级阶段。内劲,这是绵劲的最终转换形式,也是从拳法上升到道法的关键性步骤,练内劲的目的是,突破人体的最大潜能,根本上改变人的体质。髓劲,绵拳中的内功最高阶段称为“金丹大道”,髓劲也就是“引气入骨”,是化后天为先天的最高阶段,当然能练到这个阶段的人少之又少,近代也只有孟爷才有此能耐。楼上师兄所说的十三个劲形成一整劲,当属第二阶段的整劲练习方法,与我所说的四劲并非一回事。
“摇手”、“摩肩”等方法是绵拳的正统练习方法,属于六十四个要领之中的一部分。“单推手”、“三靠”等双人的对子,也是最正规的练习方式,也属于六十四个要领的一部分。既然有这么多正规的练法,我们是不是只管好好练就行了?答案是否定的。在练习方法上,我认为应该更精更专,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实质性的功夫。例如“摇手”、“摩肩”虽为两个动作,但他们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双肩这部分更“松”,更有力。都知道要双肩“松”,但这“松”是松在哪里,是什么地方的松,怎样才能有最佳的练习效果?再例如整劲,由各部分分散的整劲组合成全身一致的整劲,这是谁都必须经历的阶段。然而,整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否达到整劲的标准又是什么,最后,怎样达到?有了前后的整劲,是否有左右的?有了左右的,是否有上下的?有了上下的,呵呵,那是否有内外的?说得通俗点,师兄你摆开架势手罩住面门,我用一烟屁股烫你的手一下,如果你是单手回缩,那你的整劲就没有成功,但如果你整个人因手上的剧烈刺激而小退了一步,那你的整劲就成功了一半。为什么说才是一半?因为另一半更难,他要求不但你做到整进整退,并且进多少退多少都是有分寸的,根据受到对方的力的大小来进行合适的整体进退。例如对方轻轻推你衣服与重重的一拳过来,整劲的进退都应该有一个最适合的位置。小弟也没有练到这个阶段,惭愧。
绵拳在我们手里,也有了不少的创新,其中很大部分是长辈们的心得体会,愿与各位门人分享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