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购书:四大非关键词&六大关键词
(2011-03-25 10:56:55)
标签:
电子商务it |
分类: 生活物语(抒发生活所思所想) |
我已经不止一百次听到有人说自己在网上买的书看了不满意,或者买了之后根本不想看。问题是,网上的书价格总是那么吸引人,而且很多书只有在网上才能买到。那么网上买书到底看什么?价格?译者?……挑书的非关键词和关键词是什么呢?
非关键词
出版业内人士都知道:定价决定销售策略。如果网上一套书定价很高,那很可能它根本就没打算原价出售,而是早就企图靠打折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网上的五折六折书,你很少在实体书店看到的缘故,因为它从不打算走实体书店以正常定价销售,当然,有时也会少量放几本在书店里做个样子。
那么定价很高而又很少打折的书呢?有些图书的高端定价,纯粹就是为了分开高收入读者和普通读者这两种市场,比如有些图画书,总分精装和平装两个版本。但是精装比平装只多了一个硬壳封面。
书评
我相信大多数网购图书者早就对专家书评厌倦透了,因为很多时候,专家也总是那么令人生疑。那么大众书评是不是就靠谱呢?且不说那些不涉及图书内容的书评,根本没有参考价值,即便是真正爱读书的人写的书评,仍然只对和书评者有相同阅读倾向的读者有价值。
译者
有人带着无比自豪的口气在书房QQ群里说,一般不是名家翻译的书我不买,只有看到任溶溶、漪然这样的名字,我才放心掏钱。我狂汗:难道翻译在读者眼里居然重要到这种地步?
我只说我自己吧。我是翻译过一些经典,但也翻译过一些大路货,我会推荐我翻译的《鬼怪森林》、《嘻哈农场》、《从前有一只老鼠》给小朋友,但是我从不推荐我翻译的什么宝贝系列、什么暖暖心第四辑……当然我可以摸着心口说,我对自己翻译的每一本书都尽心尽力。但是,我已经学会接受的一个事实是:一个烂翻译会毁掉一本杰作,一个好翻译却救不了一本平庸之作。而当一个人如我这般每年要翻译十几本乃至几十本书时,就不可能不接到平庸之作。比如暖暖心系列,编辑对前两辑的选书很慎重,但到了后两辑,这套系列的名气卖响了,选书却反而急功近利,滥竽充数。第四辑里,除了亲爱的小羊,几乎都属于平庸之作,再怎么在语言上补救,也救不了它们苍白的情节。
我认为,小翻译能成为大名家多是因为勤奋,就像任老先生,即便他翻译的书不是每一本都很好,但数量之多已经使得要阅读儿童文学经典的你,无法再从他身边绕开。而能如叶君健先生翻译安徒生童话那般,一出手即译出一套无法取代的经典,不但要作品本身过硬,更需作品与译者气质吻合,那真是一种运气,一种缘分,可遇而不可求。
作者
好吧,译者靠不住,其实作者也靠不住。有人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者的性格,我很赞同这句话。但性格又是多变而又多面的。
我们最经常接触到的一种作者,是那种一辈子就写过那么一两本闪光的书的人,比如,写《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卡罗尔,他最多的作品是数学论文;写《夏洛的网》的怀特,他最多的作品是杂文评论;写《彼得潘》的巴里,他最多的作品是舞台戏剧;写《一个孩子的诗园》的斯蒂文生,他最多的作品是暗黑系小说……即使从始自终写同类型书的作者,他的作品也不是部部精彩。比如,专写科幻小说的凡尔纳,他全集中的不少小说让人看得直打哈欠。在我的经验中,只有林格伦、达尔、杨松等几个一只手就能数过来的作者没有让我失望得产生换一本精选集该多节省书架空间的想法。
关键词
一颗孤寂的心,可能需要安房直子的淡淡清茶去治愈,也可能需要林格伦的热巧克力去融化。理性购书最需要的,不是对书的了解,而是需要你对孩子、对自己的了解。
你对孩子的了解有多深,都会在你选书的过程中得到体现。知道孩子喜欢小兔子或是大恐龙的妈妈,她的购买关键词就非常明确。如果她还清楚孩子喜欢什么风格的语言或图画,就更不可能买错书。当她连孩子可能喜欢某个作家的书都能“猜到”的时候,她对孩子的了解就真正已经超过了孩子自己。这需要的是平时交流的积累。和孩子的交流,是通过亲子共读中对孩子反应的观察和读后的交流获得的。
内容
就我多年的网购图书体验来看,阅读部分内页,是鉴定一本书好看不好看,适合不适合自己的最大关键所在。
如果有一些书只放个封面,内页却迟迟不放出,那我十有八九不会掏钱,因为我坚信:好书不怕看。连内页都不敢展示的书,真让人不放心。你可以在网上搜索图片和内容,看个开头,看个中间,看个插图风格,如果你看了网上阅读的版本还是无法确定自己喜欢不喜欢这本书,那最好别买了。版权页和目录页
不过,还是有一些内页让我吃过哑巴亏。如当当网上某些书的内页展示,只取彩图部分,让我以为是一本全彩图画书,买回来一翻,全彩的插页原来也就那么三四张,其余全都是黑白图加大把文字页。还有的时候,看到某某童话选里的故事自己没有看过,高高兴兴地买了,拿到书一看,除了那个内页展示上的故事,书里大部分内容自己都耳熟能详。
这些杯具产生的根源,就是这些图书虽然有正文片段,版权信息和目录页却不全,而这两处却正是你了解全书信息的重要窗口。不同版本的书,有时候差异会大到你难以想象。一本标记为263页的木偶奇遇记,和一本标记为148页的同名美绘本,那绝对不是一个重量级,后者绝对是属于缩编版(当然,也有些缩编版通过加注音的方式把自己撑到了201页)。一本标记为1998年印刷的《童谣童画》,和一本标记为2008年印刷的《童谣童画》,也绝对不是一回事,虽然主编都是金波,但前者的排版要比后者好看很多,印刷质量也好得多,而且是五本一套的。两本名字完全不同的书,《沙仙活地魔》和《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却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目录,原因是,它们实际上就是内斯比特的同一本著作的不同译本。
如果你不注意这些细节,你该花多少冤枉钱去买两本一样的书,又该花多少冤枉钱去买来一本和你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书哦。而版权页和目录页的信息,属于最容易被读者忽视,却又往往是最最重要的。
比较
在两种情况下,买书时的比较不可或缺。一种情况是面对多个版本的同一本名作,比如安徒生童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版本啊?因为,作者死了五十年了,版权不要钱了,当然有钱大家赚);一种情况是面对同一类型的多套图书,比如科普图画书(画外音:为什么忽然就有那么多科普系列啊?因为,过去低幼类图书很少有科普题材,现在都急着来填补市场空白了,一年西瓜一年蒜嘛)。那怎么才能分出孰优孰劣呢?只能通过比较,而以下的比较顺序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比文字,其次比插图,最后比价格。在文字水平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你可以选插图好看的,但如果故事很烂,插图画得再美也别选,因为一张好插图毕竟只能愉悦你几分钟而已,一个烂故事却会毁掉你整个的阅读过程。即使是图画书也是如此。比如图画平平而故事生动的“神奇校车”系列,就要胜过图画精美但文字平平的“最美的科普”系列(你可以从这两套书被小孩反复阅读的次数差异上看出其中差别)。
单选
每套书最开始最好只买一本。这是我多年购书积累的一个最有用的经验:在进入自己不熟悉领域的时候,单选是最为把稳的买书战略。
比如,“小白系列”的文字很乏味,这一点明显是翻译造成的,不会因为你多看一本就好多少;“小玻翻翻书”的纸张没有“噼里啪啦”的牢靠,这也只需要一本就能够比出。如果单选发现了好东西,再决定买个全套,才不会浪费。
面对菁芜并存的套书市场,单选也是去芜存菁的唯一方法,一套彩乌鸦系列二十本要120多元,如果只选其中普雷斯勒和恩德这两位大师的书目,只要60元左右。如果只选老普的代表作和老恩的那本短篇集,只要20多元。这就省下近100元可以买别的好书了。
年龄
这一关键词,可以看作是单为了6岁以下孩子的父母而写,因为这些孩子读什么书,全都要看父母的选择。
当我对儿童阅读的细节了解越多,就越是觉得年龄段划分是有科学道理的。实际上,我认为,年龄这个关键词对于购书家长(尤其是表达力还不够的0-6岁孩子的家长)的最大意义,不是指导你买什么书,而是从科学角度上提示你如何重新认识小孩的书,因为亲子共读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父母,父母就像孩子和书之间的那座桥梁,父母感觉到什么书好,孩子才会感觉得到,所以,要想孩子对更多的书感兴趣,首先就得父母自己对更多的书感兴趣。
比如,0-3岁的读物,只要超过80%的妈妈都说“宝宝看了很喜欢”,那基本就是真的不错,因为这个年龄段书的主要精彩之处,是体现在画面创意和故事架构上,而这些东西是雅俗共赏、不分老幼的。
到了4、5岁以上的读物,就一定要看看喜欢它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了,因为这个年龄已经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孩子也更注重书中的细节,比如女孩会因为一只穿着蓬蓬裙的兔子就觉得书很好看。但不管年龄段如何分,真理还是:人人皆不同。
儿童阅读的年龄段或难度分级绝对不是为统一洗脑准备的,它是为了帮助每个小孩找到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爱书准备的。所以,我会推荐老师读“小学1-6年级阅读课书目推荐”,也会推荐家长读“如何区别故事的不同年龄段”,可是,我绝对绝对不赞同你把这种参考信息当作是根本懒得认真去读一本小孩的书,或是根本不和小孩做交流就去买一堆书的借口,除非你坚信,人就是机器,只需要输入一套完整程序,就可以教育出完美小孩了(杯具的是,很多教科书就是基于此理念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