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春天在哪里?
(2010-11-01 16:31:37)
标签:
微博it |
分类: 丰言丰语(阐述博主真知灼见) |
微博是什么?
twitter在2009年的一次改版中,把内容输入框旁边的提示“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做什么)改变成“What's happening”(正在发生什么)。这个改变并不起眼,但却把微博骨子里那股野心暴露得淋漓尽致。
微博不再是喃喃自语、家长里短的小天地,而成了一个内容平台,更准确地讲,它是一个新媒体。这其中的质变就在于内容质量,一方面,专家学者、商业巨头、文体明星等社会精英阶层把话语阵地转移到此处;另一方面,随着“宜黄拆迁”等社会问题的曝光,这里又成了民众讨论严肃性话题的场所。
是微博自身的特性促成了这个转变。它是移动互联网的产物,依托于手机,有着随时随地的便捷性,自然不缺少一个媒体的现场感。并且,在众多粉丝的“注视”下,你的一个行为或是一句话,就能引起几万人的共鸣,那种成就感无法形容。因此,才会有那么多“微博控”出现,他们个个都是“记者”,他们正是微博的核心竞争力。
网络观察家洪波认为尽管微博被称为微博客,但博客的核心价值在于记录和表达,其用户之间的关联度非常弱,因而传播性不强。而微博几乎天生是为分享和传播而存在的,其用户之间相互关注的关系,大大加强了人与人、人与信息的联系,这种联系的频度和紧密度,超过了之前的所有UGC(用户产生内容)产品。
正是因为微博给网站带来了庞大的内容资源和极强的用户黏性,因此,新浪、搜狐、腾讯、百度、和讯、开心等各种模式的网站纷纷涉足,把微博视作移动互联网的依托。
人气即财气?
但微博依然没有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成了微博进一步发展的隐忧。
twitter自2006年成立以来,虽然已经融资1.6亿美元,但其本身营收很少,依然处于砸钱阶段。内容搜索、广告推广是其最大的两块收入,但与其近2亿的用户量相比,区区2000万—3000万美元的收入显得微不足道。
正因为没有商业模式,微博行业成了“大佬的游戏”,无半点“草根味”。7月21日,国内最早一批独立经营微博的“做啥网”宣布由于资金匮乏,寻求被收购。此前一周,另一个独立微博网站“嘀咕网”低调转型成交友社区。再加上此前的“饭否网”、“叽歪网”、“贫嘴网”等“先烈”,草根微博难逃关闭、转让、转型的命运。而与此相反,大佬们则趋之若鹜,通过微博聚敛了大量人气,“即使没有带来盈利,但微博能够很好地保护门户的传统业务,这也是其价值之一。”洪波称。
门户网站对此则表现得很淡定。新浪CEO曹国伟就认为所有互联网模式的轨迹都是一个技术或一个产品出现以后,通过产品整合,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在此基础上,你才能去考虑它的赢利方式。
在多数门户网站看来,人气就是财气,哪怕微博暂时不挣钱。洪波表示:“微博如果可以获得用户认可,就无需担心其盈利模式,商业总是跟着用户跑。”
出路何在?
虽然没有盈利模式,但微博上市已成为媒体热炒的话题。新浪为此成立了事业部。
微博上市并非不可能,正如曹国伟所说,“未来如果新浪微博这个品牌真的做大了,能够产生很强的独立盈利能力的话,上市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关系和内容三样东西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微博,而微博的盈利模式也需要从这三者入手。
最明了的方式就是新浪等门户网站目前正做的,把微博当成门户的附属品。新闻、博客、微博、视频等应用,都围绕着媒体去做。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地向一个产品化的SNS转变。成熟之后,开放API应用程序界面,用人气吸引应用网站和开发者进入,从而形成一个平台。
像开心网这样直接在SNS平台里嵌入微博,也是一种潜在的模式。毕竟微博和SNS一脉相承,有很多的重合之处,微博给SNS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和深度,而SNS的既成商业模式则可以直接嫁接到微博上。
最难得的是腾讯在做的IM(即时通讯工具)模式,腾讯微博和QQ绑定,这恐怕是一众竞争对手最不愿看到的。庞大的用户基数使得腾讯微博并不发愁用户量,而且,微博本身也有IM的影子。如果新浪的UC、百度的Hi等IM工具也掺和进来,这种模式也许是一条好出路。
跟团购等新的互联网模式相比,微博的“泡沫味”没那么重,这与行业门槛不无关系。缺少盈利模式等硬伤使得投资者缺少兴趣,这导致一众参与者不敢加大筹码,正如曹国伟对新浪微博这一年的总结:“风雨兼程,战战兢兢”。
微博的春天在哪里?不知曹国伟心中有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