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网融合:利益整合是关键

(2010-04-16 13:47:20)
标签:

三网融合

it

分类: 丰言丰语(阐述博主真知灼见)
    经历了10多年的争论后,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的三网融合在今年全面提速。据悉,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将在5月出台。有关专家指出,三网融合将整合电信、广电等各方面的资源,催生1+1>2的化学反应,但这个过程由于涉及部门利益调整、后续的内容建设是否跟得上等问题,仍然有很多悬疑未决,这考验着市场各方的决心和智慧。

  三网融合催生“化学反应”

  打开电视机,你不仅可以点播想看的内容,而且可以快进跳过广告;你还可以用无线鼠标和键盘,或者干脆用遥控器,在超大的电视屏幕上浏览网页信息、聊天或者看视频;你甚至可以用遥控器打个电话给朋友,进行视频通话……很多人这样描绘三网融合后的美妙图景。

  长期以来,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在我国是分离经营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负责宽带接入和语音电话业务,由工信部监管;而广电系统则负责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营,由国家广电总局监管。这种“各自为战”的经营模式不仅有重复建设的嫌疑,加重用户的负担,而且也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业内人士指出,三网融合至少会给相关产业带来三大利好:首先,将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有机构预计,双向化网络设备改造、铺设等投资就达2500亿元之巨,而整个三网融合建设,可形成600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其次,有望打破原来广电与电信两大产业之间的市场壁垒,双方可以双向进入,对相关优势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契机。这意味着运营商可能获得渴望已久的全牌照,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公平竞争。再次,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形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网上广播影视、IP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等多种新的媒体形式持续涌现并快速发展。

  电信广电双向进入咋实现

  专家指出,三网融合的实质就是电信和广电的双向进入问题。今年1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先易后难、试点先行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双向进入试点,是推进三网融合的首要重点工作。然而,这个过程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

  今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其官方主页上发布了“广西依法查处广西电信擅自开展IP电视业务违规行为”的公告,成为1月13日后的首个叫停案例。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三网融合进展的忧虑。有专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部门利益在作祟。在与电信行业的竞争中,广电处于劣势,他们不愿意再将“口中的肥肉”拱手送人。因此,三网融合必须打破广电行业对于IP电视等业务的垄断。

  但也有专家认为,三网融合的过程中,广电行业是“弱势群体”,需要给予适度保护。国务院三网融合专家小组成员、深圳广电集团总工程师傅峰春说,广电行业体制机制过于分散,没有合格的市场主体,没有办法与电信在三网融合市场上展开竞争。傅峰春认为,电信和广电要实行双向进入,并要打破两个垄断,首先是宽带接入市场的垄断。目前,我国宽带用户超过1亿,但这其中电信运营商占据了市场份额的97%以上,而广电行业只拥有2%左右的市场份额。而美国有线宽带中,广电和基础宽带运营商接入份额比例是4:3。

  第二个垄断才是基于宽带基础之上的电视业务,电视业务是广播电视的基础服务,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带有垄断的色彩,引入适度的竞争将使老百姓在电视体验、收费方面得到很多实惠。“我赞成不对称的双向进入,要给广电一定的保护时间。”傅峰春说,如果只是简单的双向进入,市场的垄断会越来越厉害。

  内容建设须关注网民要求

  “三网融合不只是有望打破垄断和促进新硬件技术的应用,更是为内容供应商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凤凰新媒体CEO刘爽表示,因为“高速公路修好了,最担心的是没有车跑”。

  事实上,在我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建设上就存在这种问题,项目建设轰轰烈烈,但内容建设却远远跟不上。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报告,中国的内容制作商在数字付费电视产业链中往往所得甚少,典型的收入分配方式是5:4:1,即网络运营商拿五成,电视台拿四成,节目集成商拿一成。同样的数字付费电视,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则通常将收入的20%-30%用于购买电视节目。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的互联网规模不断扩大,网民对优质的创新节目有着强烈的需求,三网融合要达到预期目标,就不能只专注于硬件建设,必须重视后续的内容建设,必须关注网民的利益和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