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度贴吧的社交网络梦想

(2009-11-15 15:45:22)
标签:

百度贴吧

it

分类: 新媒评点(解析媒体潮起潮落)

    网友北熊宝宝是百度“苏州”吧的常客,11月2日,他像往常一样登录贴吧,一个名为“i贴吧”的新功能映入眼帘--“碰到感兴趣的吧友,可以成为其粉丝,关注其一举一动。”

  让北熊宝宝喜出望外的是,他紧接着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干”,但已经有了10个粉丝,“有点做明星的感觉。”

  北熊宝宝并不知道,对于贴吧,这个简单升级的背后,一场变革正在酝酿--在过去6年里,贴吧一直以“社区”的形态存在,如今,它开始朝SNS社交网络进化。

  与上述功能几乎同时上线的,还包括目前火得一塌糊涂的社交游戏,“偷菜”、“种花”、“当院长”……凡此种种,不亦乐乎。

  这究竟是SNS火爆引发的应景之举,还是蓄谋已久的战略规划?贴吧的SNS之路有何特殊逻辑?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国网络社区发展的历史中寻找到蛛丝马迹。

  社区的“天花板”

  与其他国家不同,网络社区在中国极受欢迎。来自艾瑞的数据显示,累计六成用户每天至少有4小时耗在社区里。

  从本质来讲,社区生产的是“贴子”,或者说“内容信息”,实际上,贴吧最大的价值是其数十亿贴子的沉淀。这些由用户生产的信息在浏览、转载乃至搜索引擎挖掘等过程中,持续发挥着效应。

  但是,社区的尴尬也正在于此--它只生产内容,不创造“关系”。用户在社区中的行为,都是围绕着贴子来进行的。

  长此以往,社区将陷入“不温不火”的困境:贴子数量、用户、流量都在持续增长,但用户活跃度、忠诚度等指标徘徊不前。以天涯为例,据其官方数据,目前注册用户为3000万,平均同时在线20多万,但其中的多数“默默无闻”。

  显然,这一症结已经引起了网络社区的注意,尤其是开心网等SNS在国内的火爆,极大的刺激了各大社区的经营者们。比起文字,网友越来越喜欢通过其他途径来表达自己--比如发起参加投票、偷朋友的菜、抢停车位……

  来自艾瑞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在2009年中国网民经常使用的社区服务和功能中,“发起参加投票”使用率提升最为显著,比2008年增长了13%。

  贴吧的独特逻辑

  作为大潮中的一员,百度贴吧有着另一种思维,其核心就是“平滑升级”。在全新的“i贴吧”中,最先上线的就是对吧友的“关注”和“粉丝”功能。

  这一功能产生的最基本结果--网友浏览贴子,产生兴趣,进而对发贴者产生好奇,成为其粉丝之后,可以随时关注其一举一动。

  对此,网民觉得“很受用”。“我平时只在一个固定的贴吧混,但偶尔也去其他吧串串门,有了这个功能,就好比有了一些眼线,可以源源不断推送一些好贴给我。”一位网友如此评价。

  四两可以拨千斤,贴吧的逻辑或许可以为中国网络社区的SNS转型提供一个起步的借鉴。从创造内容,到创造关系,习惯了在社区发贴、跟帖的网友,需要逐步的引导。

  梦想才刚刚起航

  从2003年12月正式发布,6年以来,贴吧凭借关键词聚合兴趣人群的独特模式,成长为今天中文社区的巨无霸。如果按照固有的方式发展,它终究还是个“巨无霸”,“木桶效应”会是发展的桎梏。

  自成立独立事业部以来,贴吧开始了它成长的频繁布局期,SNS社交网络的定位已经初步显现。

  推动这一历程的,除了百度,更重要的是用户。根据百度一贯的原则,用户需求是驱动产品变革的源动力。来自用户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i贴吧就是我在贴吧的家,也是我展示自己的舞台,结交朋友的渠道。”

  不管如何,新的梦想已经起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贴吧承载了很多网络社区的共同愿望,其SNS战略的成败将决定中国网络社区未来的走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