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无限风光在掌间
(2009-08-16 13:26:29)
标签:
it |
分类: 新媒评点(解析媒体潮起潮落) |
手机阅读升温的同时,各方也加紧了在这一市场的布局。8月6日,空中网推出手机新文学原创大赛。在此之前,盛大文学无线与卓望信息联手启动了首届“3G手机原创小说大展”活动。而为了鼓励内容创作,文学网站“红袖添香”也正式发布了一项名为“2009移动阅读计划”的发展项目。
可以借鉴的经验
在3G网络领先于全球的日本,手机小说实际上已经完全渗透到文学的发展中。以实体书形式出版的手机小说已有30多部,总计销售了1000多万册,在各大畅销书榜的前10名中,有半数以上来自手机小说。
手机小说之所以在日本得以盛行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日本3G普及率和手机普及率极高,为手机小说提供了平台;其二,日本人在上下班途中时间较长,为阅读提供了时间;其三,19—21岁的日本年轻人没有PC,他们将手机当作PC使用。
那么,中国能否复制手机文学在日本的发展盛况?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目前已经超过6亿,手机在城市的普及率达到95%以上,三大运营商纷纷加大了对3G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手机上网资费大幅下降,这都为手机小说的成长提供了平台。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住地离上班地点越来越远,这无疑为手机小说提供了阅读时间。另外,中国年轻用户使用手机上网已经司空见惯,他们是手机小说的潜在读者。
前不久,在空中网手机新文学研讨会上,网络作者老猫认为,“手机新文学的市场培育和作者培育要同步,尤其是在起步阶段。相关的手机文学发起者应该在作者身上多下工夫,尤其是那些读者喜欢的年轻作者。”
不过,磨铁图书总裁沈浩波则对手机文学的大众化写作表现出了些许的担忧,“通俗是没有边界的,互联网已经把通俗边界越拉越低,手机一来,有可能会导致通俗文学的尺度更没边界。”
另外,技术也改变了文学写作的风格和态势。互联网写作曾使得小说从传统30万字左右的容量上升到了几百万字。受制于阅读屏幕和用户碎片式阅读习惯等特点,手机写作又使得冗长的网络文学在手机文学这一新领域必须精简。“如何在特定的篇幅内体现作品价值,是‘内容为王’的最大难点。”沈浩波表示。
对此,文学评论家张颐武认为,中短篇小说以及诗歌可能会比较受手机阅读者的欢迎。“手机文学究竟如何发展,目前还比较迷茫,需要把这个路探索出来。”
探索盈利模式
2007年,由日本人Mika写的自传体手机小说《恋空》引起热潮,有1200万读者下载阅读,网站累计点击达2672万人次,实体书出版后销量超过140万册,续集畅销290万册,而根据小说拍成的同名电影票房突破40亿日元。
但在国内,目前手机文学仍主要靠收费来获利。从收费模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移动运营商门户下载或在线观看,运营商收取单次或包月的费用,费用中的流量部分归运营商所有,业务内容的收入由运营商与小说的版权提供商分成;二是采用免费WAP网站的形式,用户只需要在相应的无线网站上注册,即可登录阅读或下载部分手机小说,另一部分内容则通过资费卡等形式向用户收取费用。
不少业内人士也希望在盈利模式上可以借鉴日本手机文学的成功经验。北京阅读纪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侯开就设想,“一部作品既可以放在空中网等无线阅读平台上,也可以放在新浪等收费VIP阅读平台上,然后再出版纸质图书,同时可以向台湾合作伙伴输出繁体版权,向日本、泰国、韩国输出外文翻译版权,并与华谊兄弟合作推广影视改编权。这样,一条由手机文学起头的产业链就联动起来了。”
“手机阅读的整个商业价值链是比较灵活、自由的方式,我们希望形成这样一个产业链,有作者、出版社、发行渠道、手机网站平台,形成一个健康的资金流向,如此一来,用户可以得到很好的体验,产业链各方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回报,这样最终产生的商业价值绝对远远超过互联网目前的模式。”李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