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传媒逆势转型:试图摆脱母公司身影
(2009-03-05 11:34:07)
标签:
新华财经it |
分类: 新媒评点(解析媒体潮起潮落) |
3月2日,新华财经传媒宣布更名为新华悦动传媒,其业务重心也将不再局限于财经领域,而转向体育、娱乐,致力于成为一家具有竞争力的体育娱乐传媒公司。由于母公司在财经领域涉水颇深,其去掉“财经”二字的更名举措便格外引人关注。
更名:避免与母公司混淆
新华财经传媒是新华财经于2004年10月在东京证交所成长型市场成功首次公开募股(IPO)并筹得资金5190万美元之后的第二年,所组建的一家子公司,成立之初就瞄准了纳斯达克资本市场。
根据发言人曾敏琪的介绍,受母公司业务的影响,新华财经传媒的业务从财经与传媒开始。比如它所拥有的《财富中国周刊》电视节目,与《经济观察报》在独家广告代理方面的密切关系,以及地产相关的互联网业务,均贴近财经领域。
“当初做传媒的概念,母公司提供了很多咨讯与信息,这有利于我们去发展传播能力。母公司以前客户大部分是财经的,两个公司针对同一群受众,业务可以相互拉动。”曾敏琪告诉新浪科技,该公司一开始的业务正是以财经为主。
如今,新华财经传媒是一家提供传媒服务的公司,拥有覆盖手机、电视、平面媒体以及互联网等立体式传播渠道。尽管名字中还带着“财经”二字,但其过去所做的业务已不仅与财经有关。
该公司上月公布的财报披露,由于业务不断增长超出了财经媒体的功能,特别是体育和娱乐领域的业务拓展。去年12月5日,董事会决定把公司更名为“新华悦动传媒”。在2009年1月15日的股东大会上,这一更名计划得到批准。
除了上述公开的更名原因,新浪科技还从曾敏琪那边得到了另一个版本:“除了战略层面的考虑,更名也方便外界把我们跟母公司区分开来。之前名字太相似,很多人搞不清楚2个公司的区别。”曾敏琪表示,更名之后外界不会再把两者混淆。
在上述基础上,新华财经传媒试图对母公司旗下一些子公司进行品牌整合,进一步优化集团内部的资源。目前,相关的整合工作已展开,很快将看到一些新华财经子公司开始采纳新华悦动传媒的新品牌形象。
转型:独自探索新业务领域
虽然也是一次新的征程,但与2005年末刚成立时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次新华财经传媒不再有母公司的业务“庇护”。
据悉,新华悦动传媒的定位是中国新富人群,这些人除了关心财经,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品味与质量。“我们做过很多研究,未来体育、娱乐这2个领域是增长最快的,我们目标人群非常渴求这一类的内容,所以才做出了这个转型决定。”曾敏琪说。
曾敏琪还强调,该公司不会剥离财经业务,“财经业务是我们的基础,这个平台过去搭建的不错,所以才有了下一步更明确发展。”但她不得不承认,财经已不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业务。
而为了这一天的转型,新华财经传媒至少进行了近一年的过度。“过去1年时间,我们一直朝着体育、娱乐这个方向来做,一直向这个方向走,感觉现在是时候了。”曾敏琪这样告诉新浪科技。
在过去的2008年,新华财经传媒在拓展媒体渠道、尤其是电视媒体上投入大量资源,其在媒体上披露的相关合作接近十起。
比如,该公司通过与内蒙古卫视的深入合作,让节目内容进入了中国80多个地面电视频道,覆盖了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24个。又如,该公司与国营公司中青互动达成了一项合资企业协议,该协议将帮助它进入全国各院校宽带基础设施之上的校园网。在集合这些资源后,它将向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营销方案。
在一些长期关注新华财经的资深媒体人士看来,新华财经传媒的转型与其母公司的战略密不可分。后者一直手握“中国概念”穿行于国际资本市场中,甚至一度被媒体评价为一个“玩资本的公司”。在曾经最大的优势--合作方新华社退出之后,其手握的垄断性资源已所剩无几,并进入了一个“有什么就做什么”的状态。
结合新华财经传媒在2008年签署的一系列体育赛事合约,上述人士认为该公司显然盯上了更容易赚钱的体育行业。而财经业务对于目前的新华财经传媒以及其母公司而言,都已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领域。
曾敏琪并不认同新华财经传媒转型是母公司剥离新闻业务的一次延续。她表示,两个公司完全独立运营,母公司剥离新闻业务是为了在经济大环境中平衡公司利益,与该公司没有太大关系。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新华财经试图剥离财经新闻业务的同时,新华财经传媒也试图脱掉财经的“外衣”,进入全新的体育、娱乐领域。双方并非“背道而驰”,而是“背离财经”,只是用着两种不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