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冬天里的一把火
(2009-01-21 11:12:45)
标签:
华为it |
分类: 新媒评点(解析媒体潮起潮落) |
根据路透社报道,华为去年的合同销售收入逆势增长,2008年全球销售额达到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达到预期目标,国际市场收入所占比例甚至超过75%。即便以75%的平均比例折算成实际销售额,华为也有近175亿美元的收入,这其中超过131亿美元是来自于国际市场的贡献。这应该足以让“冬天常态化”的华为人感到一些暖意。
从8年前的152亿元人民币到现在的233亿美元,如今的华为已不再是深圳龙岗区的一介“草莽英雄”,它已经成为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这是美国《商业周刊》的最新评比结果。
特别是在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国际电信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金融风暴带来的肆虐寒意。根据华为之前的公开数据,其资产负债率由2005年的58%上升至2007年的69.4%,已接近75%的财务临界点,表明华为较大的财务压力。另外,华为应收账款也显著增长,从2004年不足总资产的25%上升到了2007年超过总资产的50%,资金占用情况严重,同时,其现金流在收入中的占比也逐年下滑。因此,在外界看来,如果华为不能保证项目的回款,其资金链必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最关键的便是2008年的下半年,对于任何电信设备商而言,这段时间都是应收款项入账的主要时段。据华为内部人士透露,原本华为内部预计去年下半年的回款正好遭遇金融危机第二波寒潮,国际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十分紧张,回款压力巨大。但实际情况却好得出奇,单单去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回款就高达110亿美元。这意味着华为在前三个季度的收入回款仅完成了全年的三成多,而第四季度几乎完成了去年全年的实际销售额。
毫无疑问,金融危机对所有电信设备商都是巨大的挑战。但相比之下,华为一直以来的成本优势成为它克敌制胜的法宝。
要知道,在西方,18万美元只能雇佣一个工程师,而华为则可以用这笔钱雇佣5到7个同一档次的员工;外企每天每人的旅宿费高达上千元人民币,而华为通过酒店协议,只需支付每天每人一两百元……华为没有理由会失去成本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华为目前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相当的份额,优质的服务也赢得了国际买家的肯定,在这样的条件下,被迫缩减投资的运营商势必会首选价格上更有竞争力的华为。
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等大腕非常悲观的预测(认为相关市场将在2009年缩减5%~12%),但华为对自己的成长却相当乐观。有报道称,虽然华为将2009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调低至28.8%,使该项数据四年来首次低于40%,但华为预计其全球销售额明年将会超越300亿美元,这样的成长速度仍远高于其他同行。
也许我们不必为华为多做担心。退一步说,哪怕其国际业务有所萎缩,华为仍然可以凭借国内业务的快速增长实现目标。2009年1月7日,工信部正式发放3张3G牌照,而华为对这三种3G制式均有参与,更为其业绩成长埋下伏笔。
有统计指出,由于在去年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3G网络建设招标中表现出色,华为有望分别获得中国移动17%~18%,中国电信15%的设备份额,同时,它也在中国联通的设备采购商名单之中,其份额甚至可能更高。此外,申银万国研究报告预计,2009年国内运营商资本开支总额高达3104亿元人民币(约合456.5亿美元)。这便意味着华为必将从3G市场中分得一块大蛋糕,单此一项,今年就可以为公司轻松搞定数十亿美元的销售额。国金证券甚至放言,华为将和中兴并列,成为3G的最大受益者。
或许此时,总是把“华为的冬天”挂在嘴边的任正非能够稍微松口气了,大可以让别人去为寒冷的冬天担心害怕,而让华为变成为这个冬天里明亮的一把火,这也许是对他多年来未雨绸缪和精心布局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