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访张树新:当瀛海威已成往事

(2008-12-23 11:33:34)
标签:

张树新

瀛海威

it

分类: 生活物语(抒发生活所思所想)
    作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几乎教育了国人所有关于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其名字也因此深入人心。也因此,其创始人张树新的名字十几年来几乎等同于瀛海威,有人甚至记不住她在瀛海威之后创办了十年的投资公司。如今,张树新处于半退休状态,主要精力放在互联网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课题上。对于已成往事的瀛海威,她很少跟人谈及。但,这并不妨碍她被中国互联网产业铭记。

  张树新简介:

  张树新,联和运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辽宁抚顺人,出生于196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被称为“中国信息行业的开拓者”。1995年5月,她创办瀛海威。1986年至1989年期间,她曾担任《中国科学报》记者。

  瀛海威,错误时间里的正确事情

  1995年,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金700万元。初始股东有两家,张树新的天树公司和姜作贤的卧云公司,张树新任总裁。

  1996年12月,瀛海威时空8个主要节点建成开通,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瀛海威时空主干网。1997年12月,瀛海威时空计费系统真正实现全网用户自动漫游。到了1998年,瀛海威已发展成拥有37000家客户的全国知名ISP公司和除邮电系统之外中国最大的一家电信网络公司,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司网和电子商务。

  张树新在今天看来,瀛海威那段经历已是“很古老的故事”,不轻易提及。她告诉新浪科技:“因为信息技术发展10年,相当于传统行业100年。我们已经历了可能是100年的变迁,才更能理解当时那种受限于资源与环境的无奈。”

  对于瀛海威的故事,张树新在2000年左右做出一个精辟的总结:“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情”。随着SNS社交网络概念的火爆,有不少人想起来,瀛海威其实在十年前就催生了我国最早的SNS概念,这或从侧面印证张树新的上述结论。

  张树新指出,对瀛海威的失败,业内“以讹传讹”的做法太多。比如,她非常不认同把瀛海威的失败归结为营销失败的案例。

  “这不是简单的营销问题,我们的业务构成非常复杂,大家把它定义为互联网的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更有些人认为ISP当时不行,说我们应该一上来就做网站。这其中因素太多了,特别是在时间点的把握上,我就不具体评价了。”张树新说。

  据张树新回忆,当时瀛海威有很多原创,比如“呼叫功能”类似QQ、AOL等采用的系统,“讨论组”与今天所说的SNS非常相似,“但当时的原创力量在现实面前,撞的头破血流。”

  以上所称的“现实” 是指,在1998年6月,持续亏损瀛海威公司股权发生变化,总裁张树新在股东的冲突中出局。究其原因,张树新归纳为“历史问题”。

  “在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早期,由于缺乏原创技术,很多关键技术与产品都属舶来品。而我国互联网行业本身存在众多特性,这时商业模式本身就能形成一种创新力量,从而形成本土化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必须拥有大面积的应用后才有市场收益,中间的空档期往往只能靠资本驱动。”张树新说。

  她指出,中国互联网资本市场是到1998年才真正起来的。显然,瀛海威未赶上资本驱动的好时机。直到今天,包括胡泳、姜奇平等在内的诸多互联网专家都对瀛海威持惋惜态度。甚至有人指出,“当时没准再撑半年就过去了。”但,当时张树新“手里没有那么多干粮了”。

  未能率领瀛海威跨过那道坎,张树新在这个“成王败寇”的时代中被打上了“悲情”的印记。尽管“热情已燃烧尽”,但作为一个先知先觉的人,张树新如今仍深信当时决策的正确性。

  “我坚信当时我的决心与判断是对的,只是里头情况非常复杂,今天看来属于一个历史产物。”张树新说。遗憾当然也有一些,比如在股东角度她觉得瀛海威后来的倒下就非常可惜。但在行业奠基者角度,它的倒下也给很多人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当时我们的业务很全面。如果没有瀛海威就没有中国电信大规模的建设与降价,他们花了100多亿元建设互联网,就因为有了瀛海威等几家企业的挑战。从网民角度,瀛海威的例子给后来很多企业提供了借鉴,也才有了后来移动梦网内容合作对外的开放。”张树新说。

  因此有人评价,瀛海威的这种拓荒经历对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价值,比现在的成功企业更为重要。据悉,包括瀛海威在内的早期互联网企业承担了更多的行业责任,比如在与主管部门沟通干涉方面做出不少努力,导致随后一些非常关键政策的陆续出台。

  “我曾经负责登记网民IP地址,每个月都有厚厚的一沓纸送到派出所。我们发明了很多方法,让这行业活下来。”张树新表示,“瀛海威在其中的贡献谈不上伟大,即使不是我也会有人扮演这个角色,必须有人垫底。我们本来要做行业的领头者,结果成为了奠基石,没法选择,但未必是坏事。”

    未来,不再涉足互联网商业

  张树新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是朋友。她认可马云的成功,但并不羡慕。时隔十年之后回忆起当年的张树新,她居然发现很有马云的那种“狂妄”气质,让她感觉“很可怕”。

  “瀛海威的挫折,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好事儿。至少我今天看到马云的狂妄,突然觉得很可怕。我觉得当时的张树新很有这种气质,但这种狂妄对自己是非常大的魔鬼,因为你将不知道在哪块可能出问题。”张树新认为,自己是一个“骨子里有悲观情绪的乐观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极端有现实生存智慧的理想主义者。”

  “这样的颠簸给了自己在其他行业参与的机会。”从瀛海威出来后,张树新创办了联和运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并开始了在投资圈长达十年的打拼。而今天,她俨然也已经对这种单一追逐资本最大化的投资游戏感到乏味。

  “我现在基本是半退休状态。做了十年投资,但感觉投资行业是把人的贪欲做到了极致,而我骨子里头是不太喜欢商业的。我曾开玩笑说,我肯定不是一个特好的商人,因为商人不应该想那么多问题,也不应该有那么多禁忌。”张树新向新浪科技笑道,即使回到90年代,自己从机关刚出来踏入互联网时,目的也不仅是为了从商,而经常会思考互联网对人们精神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推动。

  去年开始,张树新逐渐从商业圈退出,热衷于旅行、读书。剩下的时间,她用来做互联网行业的深层研究,因为这里头存在着太多让她想不明白的困惑。“生性崇尚自由、平等”的张树新,在1996年就讲过“互联网是最后的人性关怀”。

  与一些公司战略层面的壮志豪言或行业层面的危机论相比,这类行业发展的深层问题不是简单几句话能概括,也很难轻易让外界产生共鸣。她于是把这统一归结为“大家不感兴趣的话题”,不轻易跟人谈及,这也是她后来在媒体前保持低调的原因之一。

  不久前,张树新与沈南鹏、田溯宁、邓峰等人成立了一个互联网公益基金,她是该项目的牵头人与志愿者。这是一个纯公益的基金,每年将资助全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学者做互联网研究,主要通过出版书籍的方式。

  这个基金试图解决的问题是,把中国互联网社会科学的底层架构建立起来,让民众去思考很多互联网问题的时候能找到基本的办法。

  “我们想经济问题,能想到经济原理;想计算问题,有数学与物理学支撑。而互联网牵扯很多学科,中国互联网又有本土化特征,目前没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支撑理论。”张树新告诉新浪科技,希望未来3到5年能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该项目每年投入几百万元人民币。张树新认为,钱不是主要问题,中国做这方面的工作不需要太多钱,而需要找到对的人。目前,大量社会科学学者对互联网不熟悉,熟悉互联网的人本身学力不够,而中间层的一些人则一直缺乏资金。

  如今,胡泳、姜奇平等学者已加入这一项目,有多本关于网络决策、网络情趣、网络舆情等方面的书将出版。下一步,张树新希望能有一波“80后”的人加进来,因为“80后”这批人正逐渐成长为互联网的主流人群。她希望这些“80后”能用很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去分析所遇到的现象与问题。

  张树新还就这一项目与政府主管部门展开积极沟通与交流,希望打造出一个面向互联网产业的“纯公共学术平台”,她预计这将用掉工作的大部分精力。

  垂直搜索、垂直社区,这些互联网应用都是张树新所看好的,但她表示未来不会再涉足互联网商业。“人生不要老做重复的事情,我从来没做过重复的事情。互联网行业的创业需要激情,天下本来没有路,无知者无畏,路自然就走出来了。如果你都看明白了,就没法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